网络写作十年走来,已是一路繁花开遍。虽然当中杂草荆棘难免,但勃勃生机有目共睹。喜爱也好,不屑也罢,它已成为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紧紧嵌入现代人的生活轨道。
网络的最大功绩,莫过于为公众意见的表达提供了一个广阔平台。网络的开放性和互动性使得纸张时代由少数精英分子把控的文化特权为公众所分享。在这个时代,人人可以是文字记录者和表达者,人们可以更容易地生产并向社会提供文化产品。
原创文学网站、博客、短信平台、微博……不断涌现的新载体形式为网络写作者创造了广袤的驰骋空间,文学的道路也因此被大大拓宽。直至今日,很多人仍然怀念20世纪80年代——文学的“黄金时代”。然而,我们欣喜地看到,今日网络写作的参与者之众、热情之高、青年之向往,使得文学市场再度火热,竟有赶超20世纪80年代之势。
可是,如何为网络写作准确定位?怎样对待网络文学与纸质文学的关系?是否应给予网络写作者更多关注?面对这些问题,无论是理论界、学术界,还是网络写作者本身,恐怕都没有准备好作答。
在采访中,让记者感受最为深刻的是,网络写作的蓬勃发展与理论界、学术界的微弱关注形成了悬殊的对比。其实,不仅是理论界、学术界,乃至整个社会主流,对网络写作的关注还远远不够。尽管其中对网络写作抱有宽容态度、寄予希望的人很多,但是隔膜从未消除,真正能够不带偏见地阅读网络文本、关注网络写手成长、引导网络写作发展的人,少之又少,更不用提将其纳入学术研究的视野。
诚然,短短十年,网络写作的积淀还不够深厚,很多方面尚未成熟,浮躁和弊病难以避免。但是,我们同样能够看到,它一路走来,一路探索,类型写作逐渐成型、付费阅读制度日臻成熟、网络文学产业化步入轨道……这一次次进步,是新兴事物自觉摸索的胜利。
抓住机遇,勇迎挑战。对于网络写作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我们不应回避。引导网络写作正确发展,真诚帮助它走向更好的未来,推动中国特色的网络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当肩负起的职责。(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吕莎)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