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0日,国家统计局公布,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GDP)超过39.7万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0.3%,高于2009年的9.2%。2010年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3.3%。食品价格上涨明显,居民消费中食品类和居住类价格涨幅分别为7.2%和4.5%。而全年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同比上涨5.5%,其中12月份上涨5.9%。
经济超过两位数的增长,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控制在3.3%,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2010年的这张经济答卷在全球范围仍是最漂亮的一张。因此,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称,2010年10.3%的经济增速为“十一五”经济发展画了“一个比较圆满的句号”。尽管国内外经济环境复杂,但中国经济仍保持了 “平稳较快发展”,同时“物价也控制在预期的目标范围之内”。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首席经济师祝宝良也认为这一数字好于预期,“反映出中国经济自2009年率先回暖后开始进入稳定的增长期。”
如何看待国家统计局的总结?经济高增长与较低的通胀能否兼得?对此,记者采访了宏观经济领域多位专家,他们一致认为:中国经济2010年全年呈现高于预期的强劲增长态势,结合通货膨胀高涨但回落有限的背景,预示政府很可能再次出台紧缩政策,缓解物价居高不下带来的压力,因此,抗通胀将会成为2011年中国经济重要任务之一。
通胀显著上行风险仍在
备受关注的2010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较上年同期增长3.3%,虽未超出官方设定的全年增长3%左右的调控目标,但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汪同三表示,“这不是好事,说明中国目前有明显的通胀压力”,据他保守估计,“今年第一季度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增长将在4%以上。”
而祝宝良也认为,国内物价上涨的压力还在加大,所以他把今年第一季度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 设定在5%以上。近日,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一份报告预测,今年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平均水平将达到4.5%左右,2011年物价上行压力“不容忽视”。由此看来,通胀显著上行的风险仍然存在。
祝宝良解释说,自2010年9月份后影响物价上升的因素仍然没变:国际上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输入性通胀压力在加大;国内的货币发行量、信贷规模也超出原计划目标,加上劳动力成本上升、食品价格的快速上涨等诸多因素,物价上涨的预期也更大,所以国内物价上升的压力还是在加大。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报告指出:“虽然12月物价高点回落,但是这并不意味着2011年通胀压力有所减轻。由于农产品价格上涨势头强劲、劳动力与资源品价格上涨、国内流动性依然宽裕、美元持续贬值推动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等多项因素的共同作用,2011年上半年物价上涨压力仍将较大,预计部分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涨幅甚至可能突破6%。”
如何应对通胀高企的挑战
央行2010年连续6次提高准备金比率,两次提高基准利率,货币政策已从适度宽松转向了稳健,但随着通胀成为眼前最显著的宏观经济风险,有关专家认为,央行短期内再次果断采取调高准备金率或加息的动作,可能性较大。
但汪同三认为,“要解决成本推动型通胀,需要一个长期的准备,紧缩政策不一定能够很快见效。”他还特别强调,近期美联储采取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抑制美国的通货紧缩问题,这势必给中国带来外部通胀压力。2011年,中国宏观政策如何应对通胀高企的挑战?
市场供求关系决定价格的变化,所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认为,成本推动价格上涨是温和的,但它具有惯性和刚性,会长期存在。但实际情况是无论从工业消费品,还是工业生产资料,包括农产品,都是供求大体平衡,甚至局部有供大于求的情况。他认为,2011年物价有微幅上涨的趋势。他说,“2011年要进一步扩大需求、稳定需求增长的市场机会。”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部宏观经济处处长王军也认为,从当前来看,物价水平全面持续大幅上涨的基础并不存在,连续7年粮食丰收,蔬菜、农产品价格上涨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和短期性,国务院已经出台了16条针对稳定物价平稳推进的措施,这些措施都将会逐渐发挥作用。
结构调整任务仍然艰巨
尽管2010年中国经济取得比较好的成绩,但也有一些经济学家提醒,应该冷静分析经济中存在的问题。
国家统计局报告指出,201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为278140亿元,比上年增长23.8%,增速比上年回落6.2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9.5%;201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4554亿元,比上年增长18.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4.8%;2010年进出口总额2972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4.7%,其中出口增长31.3%。
有经济学家指出,经济发展“三驾马车”中,投资遥遥领先,政府信用规模的扩张能够在一定时间内拉动总需求,却无法形成良好的收入—消费循环,即经济扩张带来的产出分配会进一步趋于集中。而消费每提高1%,将提高国民生产总值增速1.5—2.7个百分点。所以,要使经济从投资—出口的体外循环变为投资—消费的体内循环,这种良性循环才能使我国经济真正具有可持续性。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原所长吕政认为,“2010年国民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0.3%付出的代价太高,中国的工业增加值只有26.5%,73.5%都是转移的消耗物化劳动产品,而发达国家的工业增加值平均都在40%以上,日本消耗了7亿吨标准煤,2010年经济总量中国刚刚超过日本;德国消耗了6亿吨标准煤,我们出口总额在前两年也刚刚赶上和超过德国,说明中国经济增长粗放的格局没有改变。”
除此之外,汪同三还认为,从党的“十六大”到“十七大”,一直强调要提高居民收入、调整收入分配、增加居民的财产性收入。特别是现在我们的资产价格尤其是银行利率又处于负利率水平,影响到了居民财产性保值的问题。
因此,“调结构、转方式、惠民生”的任务仍然艰巨,众多专家认为,2011年作为“十二五”开局之年,国民经济正处于由回升向好向稳定增长转变的关键时期。(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本报记者 杨天波)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