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高等教育的未来:尚德、求真、担当
作者:cuicen   日期2011-01-26 09:32: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为一名高等教育工作者,一直以来令我感到困惑的是,为何风华正茂的天之骄子在面对学业、爱情、失业、竞争等方方面面的压力时,会作出自杀等极端的选择。是个体心理脆弱,相关部门心理疏导失责,抑或是社会风气浮躁所致?思来想去,笔者以为,一个重要的根源在于中国高等教育的功能定位上。

  高等教育的最终目标不在于培养知识人,而在于培养智慧人。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将教育之根本浓缩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修身立德是根本,同时具有天下情怀。古希腊文明同样强调德性修养,亚里士多德将人类活动分为理论沉思、实践、创制三种,同时强调政治、伦理等实践活动是培养德性、通达至善之必经途径。较之中西古典教育以塑造健全卓越人格为使命之恢宏气度,现代教育则显得功利小气得多:它过分强调知识获得,而逐渐忘却了实践智慧和德性养成。而现代大学教育甚至已极端化到“只生产没有灵魂和洞察力的专家及没心没肺的酒色之徒的倾向”。用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索尔·贝娄的话讲,“高等教育为遇到麻烦的男人提供的力量是多么有限。到头来他领悟到,在应付生活方面,他根本没有受过任何教育。”在大学里,谁会教他(或她)如何对待爱情、面对挫折和迎接挑战呢?

  知识人教育理念的最大弊端在于,教育将培养对象视为一种利用知识赚取利润的工具。教育者关注的不是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不再是传道、解惑及智慧的通达,而是关注“原材料”——大学新生如何在知识的批量倾销之后转变成为符合市场需要的、合格的人才产品。现代高等院校也因此成为培养知识人的加工厂。大学生上大学通过获取知识然后换取利益,这与现代高等教育的有偿性密不可分,学生在达到学校衡量知识获取标准的课程分数或学分之后,取得相应的学历、学位证书,然后到市场寻找就业岗位谋薪取酬。在家长和学生的心目当中,高昂的学费和数年的青春相当于预付资本,在若干年的教育“工厂”的培养之后,其理想就是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在知识人教育理念中,学生眼中利益居首、钱权为大,全然失却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天平”的气派与担当。

  现代高等教育脱胎于中世纪的教会教育。在近代西方,政府希望通过大众教育以培养有责任感的选民,以普及教育的方式实现智识上的人人平等,进而实现主权在民的启蒙目标,而大学在这一启蒙目标鼓舞下蓬勃发展。然而,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大学教育的功能发生了扭曲,从培养有德性的人转变为培养社会所需的各种专业技术人才。这样,学校培养人才与社会需求专业人才之间发生了对接。在韦伯看来,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化是以可计算的合理化过程为根基的。企业产品的生产经过严格的计算被分割成若干环节。工人也像机器的零件一样被安排到各自的岗位上进行生产操作。机械化大生产的发展需要一技之长的工人,而这些技术工人的产生则依靠教育。教育与企业生产有机结合,客观上改变了教育的功能——教育蜕变成培养知识型技术人才的“摇篮”。

  伴随着宗教神学的式微、自然科学的兴盛,技术理性的普遍化思维开始在教育领域居于主导地位。受这一趋势影响,人文社会科学也试图通过偶然化事例的归纳得出普遍性的结论。在大学体制内部,技术理性的普遍化思维更是无孔不入:评估意识、量化指标、专业细化、学科壁垒;反映在教学管理上,表现为可计算、可监控、可测量的课程教学管理模式受到追捧,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业统计、教学评价等形式化指标盛行。结果,教师按部就班、教学形式千篇一律,学生机械识记、俯首帖耳。师者威严凝重,以真理的传达者自居,学生千人一面,以成绩过关为幸事。

  事实上,人文社会科学并不能通过量化管理的方式兴盛起来。人文社会科学是擢升灵魂、培养德性、培育责任担当意识和家国观念的学科,属于知识部门中经验性积累的实践智慧范畴,是与追求真理、追求客观规律的物理学、数学等学科完全不同的知识类型。知识点的灌输,标准化的试卷考核等方式,根本无法保证师者以人格典范、智慧点拨、困境解惑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和德性修养。同时,现代教育领域的数量化、客观化、条块式管理,对学生的专业选择、人格培养也形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为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加强学生的德行修养,高等教育应在专业选择上下点工夫。今日中国社会的浮躁与急功近利直接导致了大学过早的专业划分,这与西方比较成熟的高等教育体制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西方大学教育(以美国为例)中,专业划分并不是从进入大学就开始的,而是结束前两年人文科目、基础学科等的选修课程之后,才进行专业化的学习。国外大学已经注意到大学的功能不仅是单纯培养没有灵魂的技术专家,而是培养对社会有责任感的专家型人才。而我们的大学生从进入大学就开始专业化学习,理工科学生对人文科目提不起兴趣,而人文社科学生对理工科目不愿触及。结果,我们的学生在德性养成、人格教育、挫折教育等方面明显缺失。看来,在塑造大学生不健全人格方面,我们的教育行政部门和大学难辞其咎。

  学生的健全人格根本在于教师的教学理念。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然而,在文、理、工天然分割的今天,我们早已看不到那种追求最高善的古希腊式教育,也全无孔圣人的因材施教。师者的使命在技术理性思维至上的现代教育学科体制下逐渐变异。“一个健康孩子不靠助产士的帮助而诞生,是教师的真正欢乐。”教师如能成为学生获得智慧的守护者、引导者,则幸莫大焉。因此,如何改变知识点传授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在师生互动、经验引导、教学相长、因材施教等方面作出有益探索,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捷径。

  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尚德,手段在于求真,最终体现于对家国的担当。现实中国高等教育以培养知识人为终极目标的努力,仅仅关注了求真的一面,而轻视了对德性的崇尚,从而表现出对家国的担当能力相对不足。这虽受高等教育的全球化背景影响,更为重要的根源在于社会浮躁、功利主义所致。通过反思,要培养健全人格的大学生,中国高等教育就应该在智慧通达而不是知识人培养上做文章。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高山奎 单位:黑龙江大学文化哲学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