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存在着主观的一面,有什么样的人往往便会有什么样的哲学。“学问无它,求其放心而已”就是哲学个体化意识的一种自觉与彰显。然而,拷问自身毕竟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在某些场合这种求索甚至是不合时宜的。“平时拢袖空谈性,临危一死报国君”,百无一用的书生多半会成为人们讥讽、调侃的对象。这种对立的价值判断展现了“内圣”与“外王”之间不协调、负相关的一面。即便如此,我们也不能忽略对人自身及其整个人类命运、道路选择的反思。相对于无限的时空和永恒的事物而言,人总是短暂和渺小的,这种审视往往会给人带来一种荒诞和虚无的感觉,思考人生的意义也就显得不是那么明智。大智若愚,一流的哲学家常将其思考的终极指向人生的意义、仰望星空、道德等等。冯友兰先生的人生“四境界说”便是杰出的一例。
......(作者:张毅攀 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