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王宙 杨天波)1月15日,由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主办的中国经济年会(2010—2011)在京举行。国务院原副总理、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理事长曾培炎在年会开幕致辞时表示,当前我国物价水平高企,资产价格泡沫居高不下,通胀预期正在形成,体制机制不顺引发的矛盾仍然突出,经济结构调整压力依然较大。
曾培炎认为,2011年,中国经济要为“十二五”时期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创造必要的条件和良好的环境,就必须认真落实201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把握好积极稳健、审慎灵活的宏观经济政策取向,不断提高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和灵活性,重要的是要处理好保增长和调结构、防通胀之间的关系,做到在物价基本稳定的情况下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健康地发展。
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贺铿则更严厉地指出,目前我国存在滞胀的风险。他认为,中国从1998年开始为了应对亚洲的金融危机,实施了12年的财政扩张政策,而且一味地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使得经济结构发生了扭曲。
贺铿表示,从当前的情况来看,至少凸显出四个问题或四个加大。一是通货膨胀的压力加大,而且显示是成本推动型通胀,成本推动型通胀恰恰就是经济滞胀(经济停滞与高通货膨胀并存)的一个重要特征。二是债务风险加大,过度超前的基础设施建设耗资巨大,效益又很低,相关部门债台高筑。三是部分城市的房地产泡沫明显,金融风险压力加大。四是由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使得进城谋生的农民加速增加,城镇就业压力加大。
当前通货膨胀压力源自何方,究竟何种货币政策才是解决通胀压力的良策?国家发改委财金司副司长曹文炼认为,2010年的宏观调控政策,从适度宽松转向稳健,这是宏观调控政策一个重要调整,也是根据现阶段国内外经济形势做出的正确选择。因为稳健的货币政策可以控制通货膨胀,防止物价过快上涨。“2011年稳健的货币政策应包含四方面内容:强调控制总量、保增长、加大信贷结构调整、关注金融领域系统风险。”
“在今年工作中,地方政府如何把工作重心真正转到调结构、转方式上来,是政策转型的一个关键。”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王一鸣表示,若以调结构、转方式作为主线,必然要以适当的放缓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为代价。现在地方政府正在编制新一轮“十二五”规划,但追求速度的倾向并没有明显改变。除了沿海少数省份已经在转型,大多数省或掀起追求国内生产总值速度新一轮跃进式的竞赛。
中国现在有近2.85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这对在世界经济普遍低迷之下,中国未来的平稳发展会有很大风险。那么,如何降低中国的外汇储备压力?香港中文大学原校长刘遵义认为,中国应该刺激进口,保持进出口平衡,并允许外国企业在中国集资,由此降低中国的外汇储备压力。还有专家认为,中国应加大海外投资力度,积极利用外汇储备帮助中国企业“走出去”,使我们现在以货币形式存在的外汇储备,转变成国家在海外的资产储备和能源储备。
与会学者表示,“十二五”期间中国仍将处于一个经济增长的上升期,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国际化和社会化将释放出巨大的消费需求和市场空间,这是中国不可复制的独特优势。但“中等收入陷阱”、“人口红利”递减、贫富差距拉大等矛盾和隐忧也会凸现。未来要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为长期稳定发展提供动力。(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