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中国社会科学报》总第157期特别策划“ ‘ 堵 ’ 城困局 城市化进程中的交通问题”文章之一。
在应对交通问题上,美国的通常做法是修路和加强相应基础设施建设,以确保车辆能够在高峰时段更便利地通行。发生在马萨诸塞州波士顿市的所谓“过山车”现象就是一个典型的美国式案例。在那里,数十亿美元被用来不断挖掘隧道以缓解高峰交通压力,而不是用来改善公共交通,以使那些住在城市或周边的人们更加舒适自在。
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必须考虑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并顾及生态文明。
中国不应追随美国,通过修路的模式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而可以开创一种中国特有的生态解决模式。对此,我提一些建议。
第一,制订长期计划,逐渐淘汰城市里的汽油驱动汽车,鼓励电力驱动汽车和混合电动车的发展,同时增加能使公众出行更舒适、快捷和便利的电力公共交通设施方面的投入。
第二,将电动车的电池作为输电网中一项重要的储备能源。利用灵活的电脑操控,电动车中可用的电力将被补充到输电网中,这样就可以减少高峰用电需求。在美国,随着用电需求起伏变化的电价能够很好地反映输电网的负荷情况。高电价意味着高负荷,低电价意味着低负荷。美国基础设施建设的新动向是在每个社区设立电动车快速收费站,使用充电电动车区域的输电网由持续可再生能源补充电力需求。
第三,在城市里数量受限的小型电力运载工具,应通过刷卡的形式按小时或天数计费供公众租用。对于个人来说,使用赛格威款智能车也可以按小时或天数来计算租金。同时,城里应有专用的人行道,就像纽约的先驱广场和时代广场那样,辅之以较完善的公共交通和有限的电动车通道。这样,整个城市就成了小型电力运载工具和公共交通的天下。
目前在欧洲有一种很流行且聪明的做法,可以确保自行车行驶安全,即将所谓的自行车道从直接临近车辆的位置转移到汽车停车位和甬道之间。像北京这样的城市可以吸取这种经验,按这种方式设计、安排电动车车道。
第四,交通运输应保证附近地区和行人免遭高速交通、噪音、危险和污染等侵袭。要在整个城市管理系统中统筹考虑交通运输问题。车道和停车场应成为绿地、花园、公园和体育场,若要实现这一目标,可借助“超街区”概念,即将传统的四个或四个以上的街区面积连接、整合起来。在美国,运用“超街区”概念、实现绿地最大化和交通规划有限性的一个典型案例,是建成于20世纪上半叶的新泽西州雷德本新城。(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罗伊·莫里森(Roy Morrison) 单位:美国新罕布什尔南方大学 徐庆超/译)
(本期特别策划采写工作组:怀畅、李彩艳、张小溪、张肖雯、徐庆超、王婧怡)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