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中国社会科学报》总第157期特别策划“ ‘ 堵 ’ 城困局 城市化进程中的交通问题”文章之一。
民“行”是“民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民生纵向包括“生、长、老、病、死”五个阶段,横向包括“衣、食、住、行、用、安全、环境”七个方面。其中的“行”同每个阶段、每一方面都有关联。
行,是经济问题,同时也是社会问题。行,既关乎科学技术,又关乎社会科学。大道之行也,要畅!畅,要处理好路与车的关系问题。地面有限,城市的地面尤其有限,既要把路修“上天”,又要把路修“入地”。路在天上、地下,不用红绿灯也可以安全、快捷。
在路与车的关系协调好了以后,就是民生社会学的分支学科交通社会学问题了。从首都的情况看,有以下几点值得考虑。
首先要处理好“民行”与“官行”的关系。有些高官的车子出行,总喜欢警车开道,还要旁边的车子停下来,礼让他先行。这是造成拥堵的一个原因。高官先行无非是说高官日理万机、时间宝贵。百姓是这么看的,也是从这个角度理解、谅解的。实际上,“日理万机”是艺术夸张,忙到这个地步的人是没有的。如果有,那只能说明你不肯放权。“首长先行”之说,还有个悖论。首长的行踪通常是要保密的,为什么偏偏要到马路上公开亮相呢?在马路上公开亮相的做法,不能不让人对你的动机作点反思。记得几年前把全国“两会”大客车到达十字路口预报的提前量从12秒降为10妙,受到北京市民的齐声叫好。如果再延长一下思维,“两会”的大客车同百姓同行,岂不是更受欢迎吗?
其次要区别对待单人用车与多人合用一车这两类情况。有些国家的出租车鼓励在大方向一致的情况下,请三四位互不相识的旅客合用一车,既节省了钱又减排了二氧化碳。可是在我们这里,两个头头的办公室仅一墙之隔,又同住在一个大院,上下班各坐各的车。如果说,两者不和,分头坐车,也就罢了;有些被赞为“黄金搭档”的头头们也要一人一车,似乎不这样就没派头。这实在是“高人”的低级趣味。有些国家让合用车进快车道,让独用车走慢车道,这是区别“一”与“多”的正确做法。是首先照顾多数呢,还是首先照顾少数?毫无疑问,是多数优先。假如这般做法尚能符合中国国情,北京不妨来一个先行先试。当然,如果更大范围地合用坐公交车,那也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拥堵。
再次是要调整汽车与自行车的比例关系。要提倡多用自行车,少坐汽车。这是许多国家的做法,在我国,有的城市也开始这样做了,值得鼓励。自行车实在好,在大城市特别有用。自行车是自由车,汽车进不去的地方它能自由进出;自行车是保健车,人坐久了汽车会得汽车病;自行车是运动项目之一,有益于健康;自行车在特定情况下还是高速车,在汽车拥堵而又无法改行别的道路的时候,自行车可以轻而易举地选择他途,早于汽车之前到达目的地。再说,我国汽车占人口的比例已经够高的了,听说还将大幅度提升,令人担忧。
交通拥堵是城市病,是城市的流行病,但绝不是不治之症。根治之法在于调整城市的布局和结构。锅底式的布局,难免在市中心拥堵。对首都来讲,会议多也会加剧交通拥堵。中央的一些会议是不是可以放到外地,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去开呢?几年前,我曾在全国政协写过提案,建议中央到欠发达地区开会,既能减轻首都的交通压力,又有助于增进中西部的辐射力。有关部门对提案的答复是肯定的,只是落实得较慢。到贫困地区开会,也是一种扶贫。一个省、区里有几个“遵义”、有几个“瓦窑堡”,那该多好啊!(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邓伟志 单位:上海大学社会学系)
(本期特别策划采写工作组:怀畅、李彩艳、张小溪、张肖雯、徐庆超、王婧怡)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