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代语境的变化,中国纪录片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摆脱了“新闻纪录片体”的禁锢,逐步厘清了与时代政治纠葛不清的局面,开始与民族、历史和文化的时代反思密切关联。80年代的纪录片与社会实现了一种更为广泛而复杂的联系和互动,成为考察中国社会转型期社会文化变迁不可缺失的文本。
民族生存意识逐渐成为80年代纪录片内在精神的基本来源。在宏大历史文化叙事的背景下,中国纪录片开始追求崇高,长江、黄河、长城等山川大河成为民族命运、人文历史的关键性深度象征,成为重新凝结人心的精神资源。从思想史的角度,可以理解为通过葛兆光所说的“回溯本源,以向回看的方式进行文化认同,确认自己处在一个强大的历史空间和族群文化之中,拥有一些可以充分应对变化的传统资源,自己是这一传统中的一分子,凭着凸显和夸张这种文化传统与民族历史的方式,人获得所需要的自信心和凝聚力”。从《丝绸之路》、《话说长江》,到《话说运河》、《唐蕃古道》、《望长城》等中可以看到,“祖国风光观光”式的高昂歌颂语调变化为更富有文化包孕性和历史纵深感的哲思品格。
......(作者:刘忠波 单位:南开大学传播学系)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