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赵氏孤儿》在欧洲的传播
作者:cuicen   日期2011-01-24 13:50: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赵氏孤儿》杂剧传入欧洲后,不但引起批评家的注意,也引起剧作家的兴趣。从18世纪40年代至80年代,欧洲出现了四五种改编本子,其中有三个版本最具代表性。

  ▲最早的是英国哈切特的本子《中国孤儿》,1741年出版。哈切特保存了元杂剧的主要段落及轮廓,如搜孤、救孤,除奸、报恩,但最后两幕却与原剧本大不相同。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改编者是从政治意义而非文学意义出发改编这一剧本的。《中国孤儿》实际上是一部采取戏剧形式的政治讽刺作品。这一剧本始终没有上演过。

  ▲《赵氏孤儿》改编本在欧洲的上演,首推法国作家伏尔泰的《中国孤儿》。作为启蒙时期伟大的思想家,伏尔泰改编剧本的动机在于张扬理性、道义,为他的启蒙主义思想服务,并表达他对中国文化的仰慕。伏尔泰的《中国孤儿》以《赵氏孤儿》为蓝本,同时参照了无名氏所作的《成吉思汗新传》和来华传教士冯秉正的《满洲人征服中国史》。伏尔泰的改编深化了原剧的主题,剧本主题不是忠义与报仇,而是理性与仁爱。

  ▲伏尔泰的《中国孤儿》直接激发了英国作家墨菲对这部中国戏剧的兴趣。他认为伏尔泰的本子还有着种种不足之处,从而自己动手,历时4年编写了新的《中国孤儿》。墨菲的《中国孤儿》与伏尔泰的《中国孤儿》有许多相似之处:名称、情节、场面、主题思想等等。但是伏尔泰的戏中文明战胜了野蛮,野蛮人被感化;墨菲的戏中文明战胜了野蛮,野蛮人被消灭。墨菲的剧本虽脱胎于伏尔泰的作品,剧中又有不少地方与《赵氏孤儿》还是有着直接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