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域外传真
作者:cuicen   日期2011-01-24 13:39: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市场转型下家庭生命历程与农业经济活动

  2010年11月出版的美国人口学学会会刊《人口》(Demography)杂志中,美国马里兰大学社会学系Feinian Chen副教授与犹他大学社会学系助理教授Kim Korinek以《中国市场改革时期的家庭生命历程转变和农村家庭经济活动》为题,讨论了中国农村家庭劳动力资源分配的决定因素。与以往文献中强调权力资本、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影响不同,该文将生命历程(如出生、婚姻、死亡等)纳入对中国市场转型期的社会学研究中,并结合劳动力迁移的新经济理论和家庭适应策略理论,对农村家庭中劳动力资源的分配作出了一定的解释。利用中国营养和健康调查1997年、2000年和2004年的数据,该研究将农村家庭的非农业经济活动定义为领取工资的就业,或者视之为家庭企业(个体户)以及其他跨经济部门的各种经济行为。通过基于社区和家庭层面数据的随机效应模型,该研究发现家庭人口构成、生命历程转变以及当地的经济结构,显著影响了农村家庭的劳动力分配情况。具体来说,较为年轻的家庭人口结构与非农业经济行为正相关。同时,诸如出生、死亡、结婚、外出求学或务工等生命历程转变,也会以不同方式影响农村家庭的劳动力分配情况。此外,当地的经济结构,尤其是乡镇企业的发展程度、非农业劳动力人口比例和外出打工人口比例等,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村家庭劳动力分配的策略。

  宗教信仰与信众的生活满意度

  虽然宗教信仰与生活满意度之间的正向联系已经被以往的研究所证实,但学术界对于宗教信仰具体如何影响生活满意度的理论机制仍然语焉不详。在2010年12月出版的《美国社会学评论》中,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助理教授Chaeyoon Lim和美国科学院院士、哈佛大学政治学系普特南教授(Robert D. Putnam)以《宗教信仰、社会网络和生活满意度》为题,通过搜集的面板数据检验了宗教信仰影响生活满意度的社会参与机制。该研究发现有宗教信仰的人对于其生活更为满意,主要是因为他们有规律地从事宗教活动并通过宗教集会来发展其社会网络。同时,通过宗教集会所发展的友谊对信众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在于强烈的宗教认同是否存在。除却这两点之外,研究者未发现宗教信仰的其他个人或主观维度能独立地影响信众的生活满意度。(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傅强/编译)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