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核心—边缘模型的基本逻辑
作者:cuicen   日期2011-01-19 14:23: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核心—边缘模型是空间经济学诸多模型的基础,最初由克鲁格曼于1991年提出,此后经过很多学者的不断补充和完善。在核心—边缘模型中,企业趋向于选择较大的市场区作为生产区位,市场规模取决于人口规模和收入水平,而人口规模和收入水平取决于提供就业机会的规模。市场接近效应、生活成本效应、市场拥挤效应组成了该模型的基本机制。

  市场接近效应和生活成本效应,再加上区域人口移动,形成了“循环累积因果关系”。假设存在初始条件一样的两个区域,即“北部”和“南部”。当至少一个工人从南部迁往北部时,工人将自己的收入消费在其工作的地方,因而南部的市场规模变小而北部的市场规模变大。市场规模的变化将促使南部的一些企业迁移到北部。尽管此时南北两个区域的名义收入一样,但由于存在生活成本效应,工人的迁移改变了实际工资水平,这进一步激励工人从南部迁移到北部,形成“循环累积因果关系”。

  但这一过程并非单向的,南部企业转移到北部后,导致企业间争夺北部消费者的竞争更加激烈,而南部这种竞争将趋向减弱。这意味着北部企业不得不支付较低的名义工资以便保持收支平衡,在已有的生活成本情况下,北部的吸引力减弱,而南部的吸引力得到增强。

  市场接近效应和生活成本效应称为集聚力,市场竞争效应称为分散力。交易成本(以贸易自由度表示)是对这两种力量的重要测度。随着贸易自由度增大,分散力和集聚力都相应减弱。当交易成本很高时,分散力比集聚力大,但交易成本的降低减弱分散力的速度快于减弱集聚力的速度。当集聚力超过分散力,且不断自我强化的转移趋势最终导致所有企业向一个地区集中,这时的交易成本称为“突破点”。

  (摘自安虎森著,《空间经济学原理》,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