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的这一明确定位把文化产业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理论界高度关注。1月8—9日,聚焦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专业论坛——2011第八届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在北京大学举行。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严隽琪,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郑万通,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等出席论坛开幕式并致辞。
郑万通回顾了中国文化产业由萌芽渐至成熟的十年。他指出,自2004年以来,全国文化产业年均增长速度保持在15%以上,以超同期GDP增速6个百分点的高速增长成为拉动宏观经济的新引擎,在应对全球性金融危机的考验中成为一大亮点。2009年我国文化产业国内外市场规模达到8000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同期GDP的2.5%。
“这十年的发展壮大让全社会对文化产业的认识有了巨大提升,最为直观的反映就是从一个理论界的边缘话题,上升到频繁出现在党和国家重要文件中的核心概念,在宏观经济战略中的地位迅速提升。”郑万通说。
向世界展示“中国人的生活样式”
“文化就是那一个民族的生活样式”,周其凤说,文化是让一个国家的人民具有最高贵、最体面、最有尊严、更有追求的一种生活样式。“我期望2020年的中国向世界展示的是一个有‘文化的中国人的生活样式’。”
将“中国人的生活样式”展示给世界,让文化“走出去”是关键。“走出去做什么?什么应该走出去?怎么走出去?”这是严隽琪在主题演讲“基于时间的未来10年,中国文化走出去”中提出的三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严隽琪指出,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中国文化“走出去”仍将处于探索和培育阶段。一方面,我们要看到推进文化“走出去”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另一方面,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走向世界的光明未来,新一轮的发展周期为“对内要有凝聚力和崇高的价值取向,对外要有感召力和伟岸的精神魅力”的中华文化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我们希望中国所倡导的“和而不同”、“和为贵”的理念得到世界的理解与认同,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关系更加紧密,在国际文化事务中的作用更加突出。
谈到中国文化“走出去”,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叶朗建议提出“中国当代文化”和“中国当代艺术”这样的概念。“这个概念能够体现我们的文化精神和文化理想,并反映我们整个的时代。我们要运用国家的力量,同时通过学术界和文化市场向国内广大学者和国际社会推荐介绍一批又一批这种当代的文化经典、艺术经典,以及当代的文化大家、艺术大家,这涉及我们向国际社会展示我们当代的国家文化形象的问题。”
让文化插上资本之翼
文化产业要做大做强,离不开资本这双有力的翅膀。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创意研究院执行院长魏鹏举指出,目前国内文化产业融资方式主要有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两大类。通过银行获得资金支持的间接融资是最常见途径,发展也较为成熟,这种方式是大中小企业都需要的,应当继续积极拓展。相比之下,直接融资的比例还很低,而且类型不够丰富。但由于文化产业是高风险产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在银行信贷方面不太容易成功,所以应适当加大推进直接融资的力度。
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副司长李小磊分析了造成文化产业投融资难问题的五点原因:一是文化产业发展规模和特点不利于企业的融资;二是现有金融体系不适用于文化产业投融资需要;三是多数文化企业对资本市场认识不足;四是文化产业与金融业之间缺少交流合作的畅通渠道;五是有关政策措施不够完善。
对此,中国科学院战略问题咨询研究中心副主任周城雄指出文化产业金融发展的三方面出路:一对企业来说,要“老实+做大”;二对金融机构来说,要“创新+竞争”;三对相关监管机构来说,在于“学习+无为”。
清华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熊澄宇指出了文化与金融融合的三个关键要素:首先是需要达成共识,文化产业和其他产业不一样的地方,在于除了资本的投资产出以外还有社会效应,这是双方在谋求共赢时必须考虑的问题。其次,要在操作层面上为这个领域创造专门的新模式。最后是境界,文化应站在前台,金融应站在后台,金融投资文化行业不仅要为了回报,而且应对社会的整体发展和经济社会的综合实力作出贡献。
交叉仍是学科建设关键词
针对我国“人才兴文”重大战略的落实以及未来十年文化产业学科的建设走向,学科分论坛展开了热烈的交流与研讨。
深圳大学副校长、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李凤亮指出,目前国内外高效文化产业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都处于探索期。“我们目前谈论起文化产业,总觉得比较宽泛。在不同高校,文化产业这个专业被设置在不同的学院下,于是大家对学科归属就产生了困惑,这是个很现实的情况。”
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面,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尹鸿认为,理想的学科体系建设还是以文化经济学、文化管理学、文化创意学这三门学科的交叉为核心,在此基础上与其他学科交叉。他提出,在本科阶段最好不要单独设立文化产业专业。文化产业学科应该主要面向研究生,其中硕士重在培养实践意识,博士重在培养学术意识。在未来,我国的文化产业学科体系建设要完成文化产业学和其他学科的化学反应,培养交叉型人才。
学者呼吁实施“文化立国”战略
记者从论坛上获悉,由叶朗担任首席专家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的研究工作已经启动。该课题组成员提出要实施“文化立国”战略,希望在研究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之时首先研究文化立国战略,希望在研究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之时首先研究文化立国。
这一研究项目的子课题负责人之一、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向勇说,文化立国不同于文化强国和文化兴国,从“强国”的角度来讲,我们与文化艺术渗透在生活的每个方面的奥地利不能比;从“兴国”的角度来讲,我国已经提出的“科技兴国”、“经济兴国”等战略的位置是不能替代的。而“立”则是稳定的、长远的、稳固的,在经济快速发展时,稳固是非常重要的;“文化立国”的战略也不排斥“科技兴国”和“教育兴国”。据向勇介绍,“文化立国”的战略大致包含:第一,要提升中国文化的人文内涵,提升国民的精神高度。第二,要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播。第三,推动各个政府部门积极落实文化责任。第四,鼓励国民文化消费。第五,加强文化的国际推广。
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由北京大学主办,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承办。论坛自2003年创办至今共举办了七届。(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本报记者 吕莎)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