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徐庆超)2011年1月6—9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与全国高校国际政治研究会共同主办的中国国际问题高级讲坛2011在京举行,主题为“国际体系转型与中国外交新态势”。包括中共中央外事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裘援平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杨毅少将在内的国内国际关系领域多位知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并作报告。他们从回顾2010年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展望2011年中国外交新趋向,以及预测今后一段时间国际格局演变与中国外交转向等层面,围绕主题,展开研讨。
对于2010年,与会学者一致认为,中国外交经历了诸多新挑战。裘援平从经济、政治、安全、国际机制和意识形态几个方面勾勒了去年以来的国际形势概貌,提出要善于从宏观视野观察世界和理解中国外交,强调中国已成为牵动世界格局和国际体系变动的重要因素,中国与世界关系继续发生历史性变化,要重视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杨毅从历史纵向比较的视角认为,当前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既是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也是面临挑战最多的时期。中国应创新战略思维、沉着应对,在应对危机与挑战中创新,创造新的机遇,维护国家安全利益。通过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国际实力分布状态的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时殷弘指出,实力和权势并不一定是同向变化的,有时甚至可能是逆向而行。比如,当前国际形势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极不利于美国而极有利于中国。
面对2011年,学者们普遍对中国外交态势给出了稳中有变的回答,基调积极乐观。外交学院教授秦亚青以类似分析折中主义的视角,认为国际体系目前正处于转型期,其间存在着结构张力、制度张力和话语张力等三大张力,中国外交应努力协调好原有大国与新兴大国的关系。他同时强调,无论国际体系变动得如何剧烈,中国只要做好自己的事情,就能够“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金灿荣认为,2011年中国外交可能会侧重推动中美、中俄、中欧关系,缓解朝鲜半岛紧张态势,继续经济外交和稳定周边等方面工作。
与会学者还对未来中长期国际格局演变与中国外交转向问题作了预测。北京大学教授王逸舟对未来15—20年国际格局演变的趋势作了深入剖析,包括国际制度的网络化进程加快,国际制度和国际规范的改革提速,格局演进中的经贸外交和法律因素的作用上升,国际体系呈现出分层化、碎片化,大国间战争打不起来,但内战外溢的可能性增大,以及国际政治和国内政治的多层次博弈将快速、有力地呈现出来等等。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宇燕认为,格局就是一组围绕着权力和利益确定的一套国际规则,只有改变规则,格局才能变化。中国外交将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指引下,为早日实现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深入参与国际规则制定,以及传播中国价值理念方面作出持续努力。(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