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国际资讯
作者:cuicen   日期2011-12-09 15:02: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斯大林数字档案”上线

  近日,由俄罗斯国立社会与政治历史档案馆与耶鲁大学出版社合作共建的“斯大林数字档案”专题网站(http://www.stalindigitalarchive.com/frontend/)正式上线,用户注册后即可免费浏览全部内容。

  网站目前收集了2.8万份文件,共计40.4万页,包括斯大林的个人信件、阅读批注过的书籍。许多档案过去只存放于俄罗斯国立社会与政治历史档案馆,这是第一次向公众开放。(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王安丽)

  俄罗斯着手制定基础科研新五年计划

  11月29日,俄罗斯科学院召开2008—2012年基础科学研究计划协调委员会会议,为下一个五年计划做准备。该计划由俄罗斯政府出资支持,与会专家就各自研究领域的工作作出总结,并提出未来关注的研究课题。俄罗斯科学院院长尤里·奥西波夫指出,过去4年各科学院协调合作,在指引科学技术发展方向和教育领域方面提出了大量优秀建议,为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毛中秋)

  用叙事文学重塑民族意识

  20世纪60—80年代,以色列希伯来语大屠杀叙事文学和中国南京大屠杀叙事文学,分别冲破20世纪50年代形成的英雄主义话语模式,试图多方位、多角度对历史灾难及其余波进行重构。近日,哈佛燕京学社、费正清研究中心、哈佛大学犹太研究中心共同举办了题为“重建民族集体意识:希伯来语大屠杀叙事文学与中国南京大屠杀叙事文学比较研究”学术讲座,哈佛燕京学社社长裴宜理、费正清研究中心资深学者柯文、拉德克利夫研究院教授大卫·斯特恩等出席。

  当前,采用比较与类比方法进行国别文学与文化研究依然受到研究者的重视。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系与犹太研究中心教授韦斯认为,将反映民族灾难的中国文学与希伯来文学进行比较研究是具有挑战而又意义深远的题目。两者的文化与政治语境不同,但对英雄主义的描述成为研究的突破点。她认为,武装反抗的英雄主义问题、犹太价值问题、马克思主义文化对以色列文化的影响等问题,值得深入研究。

  哈佛大学东亚系华裔教授王德威认为,从比较犹太民族和中华民族的创伤开始,进而追问文学表达的可能性,究竟是否能够抓住恐惧的瞬间进行述说、书写与思考,反映出带有永恒色彩的道德悖论。在他看来,当代学者面临着一个棘手的问题:如何把历史从民族中拯救出来?

  会上,学者们还就德国人与日本人如何塑造民族记忆,普通士兵在战争中的道德意识、见证与文学体裁等进行了讨论。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钟志清)

  国民心态导致德法应对欧债分歧

  近期,德法两国在应对欧债问题上产生了分歧:德国希望欧洲央行延续一贯作风,法国则乐于欧洲央行大发钞票分担欧元区重债国债务。乔治梅森大学高级研究员Veronique de Rugy在《纽约时报》11月28日的报道中指出,导致两国分歧的主要原因是国民心态差异,具体表现以下三点。

  首先,对希腊债务货币化引发的后果,莱茵河两畔反应不同。德国人对通货膨胀深恶痛绝,依照德国官方说法,魏玛共和国期间的恶性通货膨胀引发灾难性后果,导致希特勒政府登台。与之相反,法国人对20世纪70年代利用通胀购置房屋的那段日子还津津乐道。

  其次,两国政府债务和财政赤字数额大不相同。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预测,德国政府的债务数额和财政赤字分别占GDP的87.3%和2.1%,基本控制在可承受的水平;法国政府的这两项数额分别为97.3%和5.6%,难以承受。

  最后,两国近几年在社会体制改革方面立场不同。为激活劳动力市场,应对来自私营养老金和公共养老金体系方面的民众压力,德国正在大刀阔斧地进行结构改革。法国则不愿在“社会收益”方面让步,寄希望于在财政援助上出现“先例”。但是在与通货膨胀斗争了数十年之后,德国不愿为债务问题埋单。(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左恺)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