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4日,在清华大学举办的第六期清华国际安全论坛上,与会专家围绕“国际秩序的转型与挑战”进行了热烈讨论,论坛还发布了题为“构建天下有治的国际体系”研究报告。
国家间与部分国家内部冲突在2011年集中爆发并非偶然。报告认为,与冷战刚结束时相比,当今国际环境已发生重大变化。出现骚乱的国家有一些相似的社会与经济状况:贫富差距不断拉大,民众对政治与商业精英阶层的特权和腐败的愤怒不断上升。自2008年始,国际体系两极化趋势出现,大国间阵营分界显现,领土、宗教和历史原因引发的地区性冲突加剧。
报告认为,美国选择了防范中国的新亚太战略。对此,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国家安全政策委员会副秘书长彭光谦少将指出,国际秩序当前面临的最严重挑战来自美国的全球战略逐渐东移,这是当代国际战略格局中的一个重大转移,可能导致国际秩序进一步动荡、导致新的冷战,我国国家安全因此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
2011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后果开始向社会和政治领域蔓延,社会混乱频现。报告认为,目前世界秩序可能正是西方国家所不愿见到的绝对自由市场经济的“历史终结”。报告提出,世界三大经济体中,美国经济复苏乏力,欧债危机加剧,不排除更加严重的可能。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李稻葵表示,欧债危机相对而言较易解决,未来一年会有框架性方案,经济恢复需更长时间,但欧元应能保留下来并且其制度基础更加牢固,质量更高。而美国危机则没有最后期限约束,反而容易恶化。
另外,2012年是大选年,美国、俄罗斯、法国、韩国等都将举行总统选举。报告认为,选举年各国政治精英高度关注国内事务,领导层互访将减少,不利于大国及时化解冲突。同时,有关国家可能会采取更为强硬的对外政策,增加大国间政治摩擦。一些国家还可能因国内社会动荡引发暴力事件和武装冲突。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张宇燕特别强调,2011年是从全球化到再全球化的转换年份。再全球化就是为全世界建立新规则,未来国家间竞争就是关于规则制定权的竞争。中国未来面临再全球化时代。在这一背景下,报告指出,中国在全球事务上应突出“有所作为”的外交原则;提倡“责权利相一致”的国际制度改革总体原则;主张合作缓解动荡的原则,反对激化矛盾;提倡防止经济矛盾政治化的原则。(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本报记者 张军妮)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