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2011哲学社会科学界大事记
作者:cuicen   日期2011-12-31 15:19: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编者按:2011年,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界大事不断,喜事连连。这里,谨撷取其荦荦大者,以飨读者。

  1 庆祝建党90周年

  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发表重要讲话。理论界、学术界作出热烈响应。

  7月1—2日,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中共中央党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教育部、中国社会科学院、解放军总政治部在京联合召开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理论研讨会。2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出席研讨会并作重要讲话。

  全国党史界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学术研讨会、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理论研讨会暨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年会、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共产党90年理论研讨会、中国社会科学院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理论研讨会等重要学术活动先后在京举行。全国各地纷纷举行学术活动,向党的90华诞献礼。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的成功之路,成为学界研讨的活水源头。

  2 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

  10月9日,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10月10日上午10时,湖北省暨武汉市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缅怀英烈祭奠仪式在武昌首义广场举行。学术界掀起辛亥革命研讨热潮。北京、上海、天津、湖北、广东、广西、四川等地纷纷以学术研讨方式纪念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英国剑桥大学、美国哈佛大学等也举办了大型学术论坛。辛亥革命与中国近代化进程、辛亥革命的历史启示成为核心议题。与此同时,辛亥革命文献资料大量出版。上海图书馆推出《上海图书馆藏稀见辛亥革命文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与海峡两岸出版交流中心合作,推出大型档案文献《清宫辛亥革命档案汇编》。西安市档案馆首次向社会公布三卷珍贵的辛亥革命档案、台北“故宫博物院”搜集整理1000余件史料。辛亥革命的研究成果空前丰富。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3月1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在向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作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时宣布,一个立足中国国情和实际、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集中体现党和人民意志,以宪法为统帅,以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等多个法律部门的法律为主干,由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多个层次的法律规范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中国法制建设由此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成为2011年社科界的又一热点话题。

  2010年底,中国已制定现行有效法律236件、行政法规690多件、地方性法规8600多件,并全面完成对现行法律和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的集中清理工作。目前,涵盖社会关系各个方面的法律部门已经齐全,各法律部门中基本的、主要的法律已经制定,相应的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比较完备,法律体系内部总体做到科学和谐统一。学界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从制度上、法律上解决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问题。它标志着中国法制建设迎来新起点。民生立法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一大亮点。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未来的主要任务,法学界将大有作为。

  4 “创新工程”与“繁荣计划”

  2011年3月,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首次把“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列入规划纲要。4月23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召开会议审议《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对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作出具体部署。9月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启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1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11月17日,教育部组织召开全国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会议。随后,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2011—2020年)》。中国学术正在迈入崭新的春天。

  5 社科界“走转改”

  2011年8月,中宣部等五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在新闻战线广泛深入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意见》。中国社会科学院开创性地将“走转改”活动引进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对《中国社会科学院关于深入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实施方案》给予充分肯定,并作重要批示。10月13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在京召开“走转改”活动动员会,决定将2012年度立项的100多个国情调研项目全部纳入“走转改”活动。11月2—4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院长、学部主席团主席王伟光带队,组成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考察团,赴天津进行了为期三天的学术考察,拉开社科界“走转改”的序幕。

  各地社科学者纷纷走出书斋,到基层、到田野。本报“社科学者走基层”专栏,对在基层实践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进行系列报道,引起广泛关注。许多学者感叹,将新闻界“走转改”引进学术,实质是将“以民为本”的新闻指导思想延伸到学术界,是学术界“心系苍生”传统使命的当代复活。

  6 “入世”十年回顾

  2011年是中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0周年。12月12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0周年高层论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论坛以“面向未来的中国对外开放战略”为主题。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并发表重要讲话。胡锦涛强调,中国将坚持以更广阔的视野观察世界、观察中国。

  “入世”十年是2011年社科界热烈讨论的又一领域。北京、上海、西安等地高校和研究机构纷纷举办研讨会。学界普遍认为,“入世”十年,中国迅速崛起为世界经济大国,逐渐完成了从新成员、参与者到推动者的角色转变。对外贸易高速发展并伴随着WTO框架下大范围的法律法规修订,有力地推进了国内经济体制改革和开放型经济格局不断完善,为中国未来长期发展奠定了物质、思想、人才和体制基础。

  7 学科目录调整

  学科目录调整是牵动每一位社科学者神经的大事情。本年度,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完成了学科目录修订工作,修订后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新增了“艺术学”门类,一级学科由89个增加到110个。2012年起,研究生招生工作按新目录进行。新增的艺术学门类分别包括: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和设计学(可授艺术学、工学学位)五个一级学科。同时,历史学门类下,世界史升级为一级学科。

  艺术学界及世界史学界围绕着学科建设展开了一系列研讨。10月14日,由文化部主办的艺术学学科建设座谈会在京举行。8月18—19日,由武汉大学世界史研究所主办的世界史学科建设暨学术前沿研讨会在湖北省武当山举行。10月15日,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老专家协会联合举办的世界史论坛在京召开,主题为“世界史发展进程的回顾与展望”。艺术学各学科及世界史的发展道路更加明晰。

  8 第一届中美学术高层论坛

  10月28—29日,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与美国维思里安大学联合举办了首届中美学术高层论坛,这是中、美学术界进行平等而有尊严对话的标志性会议。来自中国、美国、德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的东西方学者围绕“传统”这一主题进行跨文化、多学科的对话,在世界的横轴上,探讨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如何在全球化时代确立自身的坐标,如何求同存异,实现包容性发展;在历史的纵轴上,思考不同文化、不同文明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实现自我超越。

  美国是世界上学术实力很强的发达国家,中国则具有漫长而深厚的学术历史,“中美学术对话”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学术对话,两国在对话中互相理解,互相汲取有益的东西,对于增进不同发展水平、不同历史文化、不同制度体系间的理解与合作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实现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包容性发展,有助于推动人类文明的提升。

  中美学术高层论坛每两年举办一届,在中国和美国轮流举行,将成为中国学术走出去的制度化平台。

  9 中国社会科学前沿论坛永州会议

  9月24—26日,第五届中国社会科学前沿论坛在湖南省永州市召开,这是一场打破学科壁垒、超越单一学科体系、触及哲学社会科学前沿、观乎未来哲学社会科学发展重大问题的深度学术对话。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为哲学社会科学界提供了大有作为的广阔舞台。会上,来自全国近50所大学和科研机构的近百名负责人及学科带头人就“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推进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这一重大课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思想,新实践经验的积累也必将导向思想和理论的创新。中国社会科学前沿论坛为推动中国学术创新,引领中国学术话语体系建构,提供了一个独特而宽广的高层次平台。(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