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2011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
作者:cuicen   日期2011-12-31 14:57: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1年,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迎来又一个春天。这一年,中央出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决定,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全面展开,新一轮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正式启动;举国上下热烈庆祝建党90周年,总结“入世”10周年,隆重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深刻反思苏联解体20周年,沉重追念九一八事变80周年。这一年,又是“9·11”事件10周年,西亚北非局势动荡,欧洲深陷债务危机,源于美国的声势浩大的“占领华尔街”运动席卷西方。一向以自由市场经济自豪的欧美国家,突然之间民怨沸腾、自顾不暇。与之同时,中国继续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昂首向前,中国经济以其卓越表现领跑全球,给暗淡的世界经济注入新的希望。

  在即将过去的2011年中,中国学术历史性的机遇正向人们走来。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东风劲吹,西方经济乃至政治危机所凸显的世界性课题引人深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精髓与意义正在不断得到总结、提炼、升华!基于世界与本土经验的中国学术创新正逢其时,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学术大有可为!

  新的重托 创新工程与繁荣计划

  2011年,党和国家连续出台鼓励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繁荣的重大举措。

  2010年底,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正式列入“十二五”规划纲要。纲要提出,要“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大力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作为中国学术的权威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成为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的先行者和探索者。

  2011年,全面启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成为中国社会科学工作的重中之重。按照党中央“三个定位”的要求,在院长陈奎元亲自部署下,中国社会科学院制定了实施创新工程的六大任务:建设马克思主义坚强阵地,建设党和国家重要的思想库、智囊团,建设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最高殿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术传播平台,建设“走出去”战略的学术窗口,建设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人才高地。为此,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完善了科研评价机制、资源配置和经费管理机制,形成了以科研成果质量为核心的评价体系;成立了新的研究中心、研究室和重大课题项目组,选择一批试点单位实行全员聘用制,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实行项目首席研究员、责任研究员制度,逐步建立竞争性进入与不适应退出制度。经过精心布局、统筹规划和择优挑选,考古研究所、哲学研究所、民族文学研究所、语言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调查与数据信息中心、中国社会科学网、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共八个单位成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首批试点单位。

  2011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使之更好发挥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功能。为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制定了《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2011—2020年)》,为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规定了明确的任务。

  中国学人群情激昂,如沐春风!全国各大高校纷纷举行座谈会和高层论坛,一时间,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国际话语权、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建设文化强国,成为热议的话题。人们有理由期待,创新工程与新一轮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一定能结出累累硕果!

  新的契机 反思西方资本主义

  2011年,世界经济仍然处在危机阴影的笼罩之下,复苏的前景仍不明朗。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风暴,对世界经济特别是欧美经济的不利影响一直延续至今。

  对于欧元区国家来说,2011年可谓流年不利,国际评级机构对希腊、葡萄牙、爱尔兰等国主权信用评级接连下调,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愈演愈烈,开始向欧元区核心国家蔓延。欧债危机引发失业率不断攀升,社会动荡,政府更迭。希腊、葡萄牙、爱尔兰等国多次发生大规模示威游行,英国伦敦、伯明翰、利物浦等城市爆发骚乱。葡萄牙、爱尔兰、意大利、希腊、西班牙相继经历了“换相”风波。

  作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美国经济也饱受危机困扰。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际“临危受命”的奥巴马政府,没有带领美国人民走出困境,失业率仍然居高不下。2011年9月17日,美国民众发起“占领华尔街”和平示威行动,矛头直指华尔街的“贪婪”、金融系统的弊端、政府监管的不力和就业形势的恶化。此后,“占领行动”蔓延全国,100多个城市卷入其中,出现了“占领高校”、“占领华盛顿”、“占领美国”等行动。受大洋彼岸“占领行动”的鼓舞,德国、法国、西班牙、意大利、英国等国也举行了类似的抗议活动,甚至爆发“占领欧洲央行”、“包围伦敦证交所”行动。

  面对久拖不决的债务危机和日益严峻的社会危机,欧美各国政要纷纷造访中国。胡锦涛主席出席G20峰会更是牵动着欧洲乃至世界的神经,他们热切地期望中国能够帮助欧洲摆脱危机。英国《每日邮报》甚至打出“帮帮我们吧!欧洲乞求中国”的标题进行“深情的呼唤”。

  西方国家一向引以为傲的,处心积虑向他国兜售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模式,遭到空前质疑。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得到更多认可,中国的影响力得到史无前例的拓展。对中国学者来说,世界格局的风云变幻提供了一次历史性的思考机遇。

  学者们普遍认为,欧美债务危机不只是一场经济危机,更是一场政治危机。它揭示出西方所谓民主政治所固有的缺陷:短视、急功近利、不负责任。有西方学者指出,西方目前缺乏具有战略眼光的政治家,缺乏系统全面的战略思考,缺乏重大的哲学思考,缺乏自我反省的意识。西方政治家不愿正视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的问题,更不愿向其他文明和社会制度虚心学习,造成思想僵化、制度僵化,丧失了生机与活力。

  西方世界的危机,让人们想起卡尔·波兰尼在《大转型》这部被誉为“对市场自由主义最重要、最具创造性的批判著作”中对新自由主义迷思的深刻剖析。波兰尼尖锐地指出,如果让市场机制成为控制人类命运和自然环境的唯一力量,其结果将是毁灭整个社会。

  新的思索 建党90周年和辛亥革命100周年

  托克维尔曾经说,一个不能把握自己过去的民族也不能把握自己的未来。2011年,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以召开学术研讨会、出版纪念专著、刊发纪念文章等各种形式,隆重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和辛亥革命爆发100周年。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这个曾经的“天朝上国”开始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扭转了中华民族陆沉的态势,让中国人民看到了光明。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指出:“90年前的今天,中国共产党成立了。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从此,中国人民踏上了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光明道路,开启了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壮丽征程。”

  90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集中完成了三件大事: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通过这三次伟大的历史创举,一个崭新、富强、文明的当代中国,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哲学社会科学界纪念建党90周年,就是要总结成功的经验,反思走过的弯路,为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历史经验的滋养。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先声,可以追溯至建党10年之前的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开创了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先河,“打开了中国进步的闸门”。2011年,上至党中央,下至民间团体,纷纷举行辛亥百年纪念活动。10月9日,胡锦涛总书记出席“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更将纪念活动推向高潮。

  孙中山在1894年兴中会成立时首次提出“振兴中华”的口号。当下,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正在“振兴中华”的大路上昂首挺胸、阔步前进!

  新的期待 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

  2011年,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战略在学界掀起热烈回响。11月7日,教育部制定了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的详尽计划,提出七大建设重点:加强国际问题研究;推动海外中国学研究;促进学术精品海外推广;培养国际优秀学术人才;促进杰出学者访学交流;积极参与国际学术活动和学术组织;发挥港澳地区在国际学术交流领域的优势。

  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连续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长期的社会稳定,塑造了一条独特的中国道路,为世界造就了一个“中国奇迹”。然而,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却与其世界大国地位不匹配,这尤其表现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水平上。回顾历史的轨迹,举凡世界大国,都必须拥有世界级水平的理论成果;同时,理论成果的影响力也会随着国家国际地位的提高而扩展。因此,中国国家实力的壮大既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走向世界提供了战略机遇。

  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要想真正走向世界,必须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学术话语体系,而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所形成的中国经验则是两大创新源泉。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对西方学者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中国人民在实践中探索出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及由此形成的中国经验,是西方任何一种理论都无法给予充分解释的。将这种经验升华至理论高度,建立基于中国经验的知识体系,必将为中国学术走向世界插上腾飞的翅膀!(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本报记者 焦兵)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