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2011:中国学术世界性发展机遇的标识
作者:cuicen   日期2011-12-31 15:02: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学术正处在重大转变的前夜,中国学术正面临世界性的发展机遇。2011年,必将以其具有标识性的学术意义载入世界学术的发展史册。

  当代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及表现举世皆知,资本主义危机的深重程度举世皆知。基于资本主义的制度前提,西方世界并没有找到摆脱危机的出路。与此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历史独创性,为人类文明史增添了新的乐章。“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在历史酝酿重大转变的时刻,不论是发展了几百年的资本主义理论体系,还是一百多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以及各种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面临着新挑战。在此背景下回眸2011,这一年无疑是中国学术史上值得深思的一年。

  这一年,历史与当下、世界与中国的风云际会,为思想家理论创造提供了丰富的研究场域和独特的思想体验。建党90周年与辛亥百年的交汇,为思考近代中国革命道路的内在逻辑、理解中国实践与思想的现代性谱系创造了独特的时空节点。苏联解体20周年之际,西方债务危机的持续发酵、“占领华尔街”与伦敦骚乱的上演,在思想分歧的中国和自由主义主导的西方世界重彰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力度和现实意义。“9·11”事件发生10年之后,“反恐”并未因拉登之死而画上终止符。卡扎菲政府的倒台以及阿拉伯国家的动荡,并不意味着西方民主“福音”的来临,而是愈加显示出国际安全与世界格局面临的严峻局势。

  这一年,从国家战略、制度保障到资金支持,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获得了大发展大繁荣的强劲动力。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的颁布、创新工程的启动、“繁荣计划”的稳步推进、社科基金的大幅增长、“走转改”在社科界的深入进行,从宏观架构到具体运作,为中国学术的快速腾飞规划了蓝图、设计了方案、指明了路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世界格局中,鲜明地描绘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光明路径。这不仅是文化建设在国家战略层面的凸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成就、政治优势的必然延伸,而且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确立理论自觉和学术自主具有逻辑和目标的一致性。

  在这样的时空际遇中,纪念与反思、对话与建构成为贯穿2011年中国学术的基本线索。

  历史是一本打开的人类实践之书,正视历史是追寻进步的起点。然而,对历史的反思与重读不应成为西方文本中学术概念和理论句式的堆砌,更不等同于否定历史、否定进步。在围绕重大历史事件的思想交锋中,不同历史观的较量具有根本性的意义。作为哲学与文化的重要组成和理论基础,历史观关涉一个国家、民族如何看待自己的文化传统与历史经验,关涉一个国家、民族如何规划未来的发展道路。可以说,历史的合法性是现实合理性的基础。正是在对种种“否定革命”、“告别革命”的唯心史观的批判中,在对种种否定历史发展规律、否定历史进步的历史虚无主义的批判中,唯物史观不仅为中国的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奠定了思想基础,而且为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探索重大问题的解决之道提供了理论支持。

  实践是检验理论、发展理论的最佳场所,对重大现实问题的及时捕捉和有效回应是评价一种理论体系、判断一国学术水平的基本标准。马克思主义为人们捕捉当代世界问题和当代中国问题提供了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的哲学视角。在技术变革带来社会结构深刻变革、资本主义发生重大变化、国际格局面临持续调整的时代,在中国与世界联系日益密切的今天,中国学术正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在与世界的对话中,在对中国经验、“中国道路”的理论总结和建构中逐步形成理论品格、增强话语力量的。面对仍在持续的经济危机,中国经济的稳定增长已经从实践上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和世界意义,中国学术亦不应停留在对新自由主义的批判上,还要致力于从理论上揭示和把握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与世界格局的深刻变革,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更鲜活的时代阐述和更坚实的理论支撑。

  如果说10年前的“入世”象征着中国经济走向世界的努力,那么,如何走向世界则是当前中国学术面临的一大挑战。要实现中国学术走向世界的重大战略,必须在世界文明体系的对话中,创立基于实践经验的中国形态的学术话语体系;在中国与世界的普遍交往格局中,塑造中华民族的精神自我和核心价值;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增强中国文化的软实力。在中国成为全球重要力量的现实面前,在世界政治、经济格局面临深刻变革的背景之下,从理论自觉、学术自主到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生成轨迹,表达的不仅是中国学术力图冲破西方话语的藩篱、成为中国精神时代表达的诉求,而且内在地要求其成为“世界进程的中国阐述”。只有如此,以理论自觉、学术自主为基础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才是可能的和完整的。

  中国学术要抓住时代机遇,扩大世界性的话语权。(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本报记者 刘倩 李潇潇)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