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西安交通大学宁静的梧桐大道,记者叩响了书法家、书法教育家钟明善艺术工作室的门。
走进略显拥挤的工作室,一张宽阔的书案映入眼帘,其上摆放的笔墨纸砚飘出一股墨香。书案对面的书架顶层,挂有于右任先生的画像。隔着书案与钟先生对话,记者渐渐走进了书法艺术的殿堂。
辛勤植桃李 艺海建方舟
钟明善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他曾经的梦想是成为文学家、画家,但经历人生的种种磨难后,梦想未能实现。翰墨缘深,书法艺术对他而言不仅是一种技艺、工作,而且是一种精神寄托,是与古代圣贤的心灵对话。书法艺术教育也不光是技艺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
钟明善现任西安交通大学艺术馆馆长,讲授书法艺术史、中国传统文化史等课程。他的书法课以深厚的学识和生动的语言赢得学生的欢迎。
他在人们眼中是一位学者型书法家,但他更愿意走出书斋,奔向山川大地,走进孩子们中间,到全国各地去传授洋溢着中国人灵性的书法艺术。从小学、中学到大学,从城市到偏远的乡村、边远的小城,他以书法讲座、书法课、书法艺术报告、书法艺术学术研讨会、书法互动等多种形式播下书法的种子。他还向偏远地区中小学生赠送毛笔、字帖等。
钟明善欣慰地告诉记者:“80年代初,我和一些书法同道到陕北去给贫困地区爱好书法艺术的孩子们传授书艺,没有想到20年后,这些孩子当中有些也走上了书法艺术道路,一些人还取得了成就。”
书法教育已和钟明善的生命相融合。除了在国内传播书法艺术,他还到新加坡、印尼等国与学生面对面交流,言传身授,面向国际传播书法艺术的“艺”与“道”,中华文化的“神”与“韵”。
书法艺术是“道”与“艺”的统一,具有强烈的民族审美意识,其学习、创作、欣赏都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和基于其上的审美观念。钟明善认为,书法教育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美育教育,正如“气韵生动”是书法艺术的灵魂一样,书法教育的灵魂是中华民族传统思想文化教育,不能把它视为纯技巧的传授。
书艺生辉凭气韵自古育人道为先
关于书法教育,钟明善不仅是一位思考者,更是一位身体力行的践行者。他认为,书法以汉字书写为主要载体,但不是简单的汉字书写,而是汉字的艺术化、灵性化,是人的情感借助汉字优美线条的抒发,是纸上的灵性舞蹈。书法教育不是培养“写字匠”,而是要达到古代书论家“书品”与“人品”兼备的至善之境和“德艺双馨”的理想人格。
钟明善认为,只有学习书法史才能真正进入书法艺术殿堂。教授书法要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教育总纲的指导下做好书法史、书法艺术规律的教育工作。
书法史是书法继承与革新的历史,学习书法史,可与古代书法大家对话,可直面古代典范的书法作品并从中汲取营养,从而提高我们的书法理论和技艺素养。书法的感性形式中蕴藏着深厚的德育意蕴,可让人在艺术熏陶中领悟中华文化的深蕴所在,提高审美水平,培养情理健全的人格,增强文化认同感,提升文化自信心。
书法作为一门艺术自有其规律,这些规律体现了书法艺术的审美观。书法艺术规律也不单是对书法形式美因素的探讨,也包括对书法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国传统哲学、美学关系的探讨,这些主要体现在书法理论、书法鉴赏之中。
相关学科的研究也是书法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面。书法浸润着深厚的中国文化气息。学习书法首先要学习古汉语、古文字学、古代诗词、古代哲学。书法讲究篆、隶、楷、行、草五体全能,这就要求学习者首先要研究汉字的音、形、义以及汉字中包含的文化内涵。精通这些与书法相关的学科自然会增加书法作品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从来书画本相通 首在精神次在功
书法艺术是一种意象艺术,古代书法评论的语言意象色彩也异常浓厚。钟明善说,书法教育要培养学书者的艺术悟性。“从来书画本相通,首在精神次在功。悟得梅兰腕下趣,自然指上有春风。”借用这首诗,钟明善为记者讲述书法艺术的意象性。“意”指书法中的神韵、气度、性情、情感抒发等精神性要素;“象”指可视的点、线条等感性存在。“意”为其体,“象”为其用,体用不二。
在海内外多年的书法艺术传授让钟明善认识到,中国需要建立较为完备的书法教育体系。“书法艺术起源于中国,我们的书法教育历史久远,可以追溯到周代,但最近几年中国书法教育与日本、韩国相比,存在着一些不足,需要健全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书法教育体系。”钟明善说,书法教育应与语文教学的写字课分开,与美术课并列成为美育教育基本课程。在师范院校、艺术院校应开设书法专业以培养各级书法教师。有必要组织专家制定书法教育大纲、教学大纲,编写教材。他认为,现在做这件事的条件已基本成熟。沉稳的乐观中流露出他对书法教育的坚定信念,这种信念来自他对书法教育的多年思考。(本报记者 陆航 实习记者 刘进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走基层感言〉〉
书法教育的核心是弘扬中华文化,书法艺术的希望在孩子们的身上,他们是未来,把书法的“道”传给他们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面对他们,我感到任重道远。(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