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代的到来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科学研究事业。它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又有哪些独特价值?近日,由教育部、科技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主办的第二届中国科研信息化发展研讨会在京召开。本报记者在会上采访了信息技术领域的诸多专家学者,以期初步解答上述问题,并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提供借鉴。
信息传输革命大大改变了传统的科学研究模式和方法。中国科学院副秘书长谭铁牛强调,科研信息化将是新一轮科技革命与社会变革的引擎,中国应加快科研信息化进程。英国帝国理工学院教授郭毅可提出,科研信息化面临从“为科学研究服务”到“服务化的科学”的转变,这将改变科学研究的组织方式和社会职能,使科学研究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信息技术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到底能发挥哪些作用?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金海认为,当今社会生活的信息化为社会科学研究的信息化奠定了深厚基础。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和生提出,信息化使得对大规模海量数据的采集和处理成为可能,大大缩短了科研周期,提高了科研效率。另有专家指出,信息化使科研实现了空间限制的突破。
在谈到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信息化发展前景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副主任戴博伟提出,以人为核心的人、机、物三元的结合是未来发展趋势,而这是与社会科学研究密切相关的。
科研信息化的安全挑战也是此次会议的讨论焦点之一。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主任吴建平提出,应站在保护国家安全的高度,努力建设先进的下一代科研信息基础设施。另有与会者提出,信息化进程当中,在保护科研成果、知识产权以及相关权益方面尚存在很多漏洞,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应更好地为科研信息化提供服务,推进相关政策与法规的建设。
在此次会议上,教育部、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还联合发布了《中国科研信息化蓝皮书2011》。(本报记者 陈杉杉)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