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艺术尽管延续发展了几千年,但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文人修身的艺术,而非公众性的娱乐表演艺术存在,其根本目的也在于悦己之心,而非悦人耳目。由此看来,如今古琴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性文化遗产”名录,难说是它的幸运还是不幸。说其幸运,是因为它毕竟受到了重视保护,不至于消亡,但这种保护是不是让其延续发展下去的最好方式,则未可知。对于这种一息尚存的典型的文人艺术,如果不从其人文精神的传承和知识分子内在修养的角度入手,或许难以真正保存其精神实质,而所保存的大概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而已。
古琴艺术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古老、最具文化内涵、最有哲人意味的艺术之一,它凝聚着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内核,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修身立业的德行。古琴琴器,简洁而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其器型多与先贤创制相关,如伏羲式、神农式、仲尼式。古琴琴制,包含着中国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精髓,如汉蔡邕《琴操》中说:“琴长三尺六寸六分,象三百六十日也;广六寸,象六合也。文上曰池,下曰岩。池,水也,言其平。下曰滨,滨,宾也,言其服也。前广后狭,象尊卑也。上圆下方,法天地也。五弦宫也,象五行也。大弦者,君也,宽和而温。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罗筠筠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哲学系)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