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0年来,有关儿童、童年的议题在国外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日益受到重视。尤其是在社会学领域,与传统社会学侧重于儿童社会化问题不同的是,新童年社会学视儿童为“积极的社会行动者”,关注童年动态的、结构的、关系的等特征,对儿童、童年问题有着新的认识。在国内,有的学者则更是将“童年”上升到一种“思想的方法和资源”的高度。相关议题的理论价值已越来越被人们认识,当代社会变迁导致的童年生态剧变亦亟待探索,呼唤着“童年学”的创建。
童年学创建的学术契机
在国外,历史学的“童年发现”、社会学的“童年反思”等,给童年研究带来不少新的思路。20世纪,人们对儿童、童年问题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通常,人们认为菲利普·阿里耶斯(Philippe Ariès)的研究最早意识到童年历史的独特性,他认为独特意义上的童年概念建构可追溯到17—20世纪间,此观点影响深远。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种社会理论思潮促进了社会学对童年的重构和反思。艾伦·普劳特(Alan Prout)、克瑞斯·詹克斯(Chris Jenks)等学者认为传统的“童年”概念是成问题的,在解释社会学、结构主义、符号学、社会学现象学等影响下,他们试图反思童年被社会建构的方式。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童年研究已从单一的历史学、教育学、社会学扩展到传播学、文化消费、身份认同、意识形态批判等众多相关问题域。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郑素华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儿童文化研究院)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