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比较文学研究者,他主张“敢于走出书斋,眼光放远”。
作为一位国家级教学名师,他推崇“要教育好学生,必须从教育好老师做起”。
他要求自己的学生,“了解国情、历练自己,做民族精英而非精神贵族”。
他在教学中深深体会到,“为国家培养英才,是件快乐的事”。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在这方面,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孙景尧不仅是一位践行者,更是一位传播者。
“敢于走出书斋,眼光放远”
孙景尧,国内比较文学的开拓者之一,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对十分重视文献、理论和田野调查三结合治学方法的孙景尧来讲,要获得有效的研究成果,除了注重文本细读,了解和熟悉本学科的理论建构及其历史演变,最后的结论还有赖于田野考察的印证。
2003年,他为贵州省安龙县中小学校长作培训讲学的课间,意外发现了距离学校不远的一座天主教堂。课程结束后,孙景尧兴冲冲地直奔教堂而去,让他感到惊奇的是,这是一座典型的欧式教堂,保存非常完好。教堂腹地居然堆放着不少出土的石碑雕刻,上面刻有凯尔特十字架图案和拉丁文字。作为比较文学研究者,孙景尧知道这是十分珍贵的资料。
他把这些材料拍照、临摹下来,经过反复考证认定,石碑上记载的是南明永历王朝与天主教的密切关系。经过“纸上资料”与“地下出土材料”二者之间的比较互证,他对《南明实录》等对天主教与南明永历王朝关系的有意忽略提出了质疑,其研究论文《论南明王朝耶稣会士行传史迹》在国际权威学刊《法国比较文学评论》上发表,并在学术界引起强烈反响。而这一切正是走出书斋的结果。
在孙景尧的带领下,以安龙为基地对黔西南地区布依族等少数民族村寨的天主教信仰以及多种族群间的宗教与信仰关系的考察成为上海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专业研究生暑期田野作业的重要环节。他时常鼓励学生,“敢于走出书斋,眼光放远”,扩大关注地域,在实地考察中锻炼学术思维。
“要教育好学生,必须从教育好老师做起”
提起第一次去安龙的情形,孙景尧仍记忆犹新。这个普通的县城,让他深深震撼,“安龙县一年的财政收入很大一部分用在教育上。虽然贫穷,但是人们深深地意识到,想要有出路一定要读书”。
孩子们渴望读书的眼神触动了他的内心,这位曾在贵州工作、生活多年的老师,当下就决心为孩子们做点实事。回到上海以后,他的“支教”想法得到校领导的支持。孙景尧带着他的三位博士生奔赴安龙,开始了首次支教。
“要教育好学生,必须从教育好老师做起。” 孙景尧这样慨叹。他所带领的支教队伍初到安龙,就帮助当地教师进行了一系列教育方式改革,特别是在英语教育上。他们带去了多媒体教学课件,对当地教师进行培训,给学生们上课,传授新的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重在提高学生的能力。
在他们去支教之前,当地高考英语平均分为29分,一年后,学生的英语平均分提高了近20分,就连起初反对教学改革的当地教师都对支教队伍赞不绝口。“更主要的是,学生们学习语言的兴趣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孙景尧说起来异常欣慰。
“了解国情、历练自己”
在贵州偏远山区支教,条件艰苦不消多说。参加支教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他们缺乏社会实践的历练。孙景尧感叹,在思想上说通学生,物质上的困难就好说了,这也是他所期望的——“要让学生眼光朝下,了解国情、历练自己,让学生要心怀民族的嘱托,做民族精英而非精神贵族。”
对少数民族边远山区的支教工作,孙景尧身体力行,六次深入贵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边远山区支教讲学,年年都放弃暑假休息,同研究生一道,给少数民族师生送书、送资料、送教学经验。他应邀到新疆喀什师范学院讲学时,将所得课酬都捐赠给该院的特困生斯马依江·肉孜等人,并鼓励与资助他们继续深造,直到完成学业。他还计划退休以后,每年去安龙支教一个学期。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以自己的绵薄之力为西部的教育发展作点贡献”。
“为国家培养英才,是件快乐的事”
这位念念想要“为教育发展作点贡献”的学者,看起来一点也不像“书斋里的学问家”,年近七十已满头银发的他,常被学生们笑称为“我们的孙爷爷”。
回忆起自己在复旦读书时的情形,他说,“郭绍虞、刘大杰、蒋孔阳、贾植芳等这些著名学者都给本科生上课,我自己一生都感觉受益匪浅”。因此,他十分重视教学特别是本科生的教学,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一直不间断地给本科生开设比较文学概论课程。从1981年到2007年,孙景尧开设“比较文学”这门课程已经26年了。
一个真正的好老师,不但要将自己毕生所学传授给学生,更要思考如何更好地让学生们接受。孙景尧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动用自己的科研经费,安排研究生给本科生答疑和课外辅导,完善教辅环节;认真地批改学生的每一份作业,不仅写上具体的指导意见,而且还细致地改正错病句,甚至连标点符号的差错也一一标出。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名师的孙景尧谦虚地说,他所希望做的,不是所谓的“名师”,而是“铭师”——让学生铭记于心的老师。
“作为一名教师,为国家培养英才,这是一件快乐的事,”孙景尧说。(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本报记者 李玉)
走基层感言〉〉
要真正做到抵制社会上的种种诱惑与陷阱,需要克服时而萌生的惰性与陋习,需要自己毕生的努力和时时的精进,需要时时处处恪守大学教育所开启的为人风范和学人之路:做一个不虚度年华并不断进取的学人,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学人,做一个忠于祖国、精于事业的中国学人。(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