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向吴承明先生当面请教始于198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与中央档案馆联合编辑《1949—1952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此后与吴老的交往就多了,向吴老请教的问题多不胜数,这里仅谈几点印象最深的。
任何政策都应在特定的历史中看。关于如何认识20世纪50年代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新中国经济史研究中的难题之一,也是社会科学界对新中国历史最关注的问题之一,特别是在20世纪80年代。作为当年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亲历者吴老曾在中央财经委工作,他对此有三点令人印象颇深的看法。一是从发展经济学的理论出发,提出新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怎样才能突破“贫困陷阱”,即通过高积累来填补“资金缺口”。二是当时新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很多,唯一的有利条件就是有一个强大、高效、廉洁的政府。所以中国选择强大的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通过政府之手来提高积累,并在低消费水平上保障均等消费,在当时来说确实是比较好的选择。至于走过头了,那当然不行,因为过犹不及。三是什么体制、什么政策都必须放到特定的历史时期、历史条件下去看,没有适合一切时代、所有发展水平和无条件的绝对好、绝对坏。而这一点正符合唯物史观和辩证法。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武力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