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中英农业经营差异的历史人类学考察
作者:cuicen   日期2011-12-23 13:31: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1年1月底从北京到达剑桥,两地自然景观的反差,引发我无尽的历史遐思。

  北京冬天草地枯黄,常常逾百天没有滴雨。英国冬天的绿草,是畜牧业在英国和西欧其他国家历史上举足轻重的自然条件。由于常年有绿草,放牧者就可以摆脱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的状态,不必以人的迁徙去满足牲畜天然“饮料”的需求,而实现定居型农牧业。英国牧养业的条件,即使中国的南方也比不上。因此,自然条件的局限抑制了历史上牧养业在中国各地的发展;而英国和西欧其他国家的牲畜则容易过冬,成本低得多。

  英伦南北的草场一望无际,若是勤劳的中国农民在英伦,应该遍开良田,以便能够供养更多的人口吧?正如即使在寒冷的西伯利亚,或者炎热的非洲,近年中国移民所至,都种上了水稻或其他作物。夏天再游英伦,使我终于明白这不是因为中国农民天生勤劳、英国农民懒惰,而是由于英国夏天凉爽少雨,属于旱季,草地有些泛黄,反而比不上冬天和初春那么翠绿。更重要的是,土地的产出因热量和雨量不足而相当有限。这使农业时代的英国土地,不足以养活更多的人口。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龙登高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查看更多内容请订阅《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