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国家平等:孙中山三民主义的要义
作者:cuicen   日期2011-12-23 11:02: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三民主义包括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是孙中山思想的核心,也是辛亥革命的宗旨。孙中山多次表示,革命的目标是要在中国建立一个自由、平等、博爱的新型国家,“我等今日与前代殊,于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之外,国体民生尚当与民变革。虽经纬万端,要其一贯之精神,则为自由、平等、博爱”。他认为:“法国的自由和我们的民族主义相同,因为民族主义是提倡国家自由的。平等和我们的民权主义相同,因为民权主义是提倡人民在政治之地位都是平等的,要打破君权,使人人都是平等的,所以说民权是和平等相对待的。此外还有博爱的口号……当中的道理,和我们的民生主义是相通的。”在孙中山看来,三民主义乃是中国本土文化语境中的自由、平等和博爱。他倡导的民主革命之所以没有直接以自由、平等、博爱而是以三民主义作为行动纲领,乃是基于中国特殊的国情,奉行三民主义就是为了将中国改造成为自由、平等、博爱的大同社会。

  

  尽管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分别对应着自由、平等、博爱,但最终可以归结为平等,平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理念。孙中山说:“不平等的民族要求平等,便用武力来反抗异族,那种对于异族的反抗,便是民族革命。”在民族主义之后,便是民权主义:“平民都要求平等,便要去反抗有权势的人。那平民对于有权势的人的反抗,便是民权革命。”民生主义则旨在实现经济平等,“机会平均,贫富相等”。在孙中山看来,民族主义侧重民族平等,旨在赶走帝国主义;民权主义侧重政治平等,旨在推翻君主专制;民生主义侧重经济平等,旨在实现共同富裕。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魏义霞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

  ……查看更多内容请订阅《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