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学术交流团访问了英国伦敦大学学院(UCL)、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和法国高等社会科学院(EHESS),就世界城市及现代城市管理前沿理论、城市治理等问题,与比尔·希利尔、麦克·巴迪、伊冯娜·瑞丁、大卫·科布、迈克·爱德华、理查德·布朗及法国高等社会科学院院长弗朗科斯·威尔等专家学者进行了学术交流和研讨。比尔·希利尔等专家学者多次到中国并承担多项中国的城市规划项目。UCL、LSE都有专门的中国城市研究机构来研究中国的城市及规划问题。现摘要介绍学术交流过程中的相关城市管理理论与实践,以飨读者。
世界城市的概念是1966年伦敦大学学院巴特雷特建筑环境学院院长彼得·霍尔教授在《世界城市》一书中首先提出的。他对世界城市作出了如下描述:它不仅是国家政府的所在地,有时也是国际机构的所在地,还是各类专业性组织和工业企业总部所在地;它通常拥有大型国际海港、大型国际航空港,并是一国最主要的金融和财政中心;它集中了大型医院、大学、科研机构、国家图书馆和博物馆等各项科教文卫设施,并是信息汇集和传播中心;它不仅有巨大的人口数量,而且集中了相当比例的富裕阶层人口;随着制造业贸易向更广阔的市场扩展,娱乐业成为其另一种主要产业部门。
共鸣:世界城市关注人文指标
在彼得·霍尔关于世界城市的描述中,看不到有关GDP的数字,而更多是人文指标。城市规划与发展的人文关怀,正是彼得·霍尔学术思想的精髓。此后,巴特雷特建筑环境学院的比尔·希利尔教授提出了“城市网络”概念,进一步丰富了世界城市的内涵。而该学院的顾问理查德·布朗教授则提出伦敦作为世界城市具有“混合性的特征”,他认为,伦敦具有混合性语言、混合性政府、混合性人口等特点。
我们在交流中,与外方学者探讨了世界城市的定位。事实上,关于世界城市的定义、分类、范围和排名甚至英文译名等在学术界还存在不同的看法,但UCL和LSE各位教授对我们的理念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他们认为,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一个城市的特色形成或定位绝非一朝一夕的工夫,甚至也不是刻意为之,每个城市的特点都是在历史长河进程中自然形成的。
新知:空间是社会运行的关键
空间句法理论与方法于20世纪70年代由比尔·希利尔首创,代表作有《空间的社会逻辑》、《空间是机器》。2008年,《空间是机器》在中国出版。空间句法的研究不仅涉及建筑、城市设计以及城市规划等传统领域,也引入地理学、认知学、社会学、考古学、信息科学、交通学等其他领域,已成为独立的交叉学科。
比尔·希利尔谈到,空间是社会运行的关键,他认为空间不是社会活动的惰性背景,反而社会经济活动依靠空间的布局才能得以实现,而空间的布局也依据社会逻辑来完成,因此空间具有社会逻辑,而社会也受空间法则的支配。于是,他提出一个假设:空间的组织构成是物质建成环境与社会经济之间相互作用的媒介。因此,空间句法包含两层含义:空间是建筑和墙体的围合体,是人们活动和日常交往的场所,也是人们历时性地建造出来的,具有自洽性;句法则是不同空间之间的复杂联系,它体现了社会逻辑,也是根据社会逻辑而形成的,并固化到建成环境之中,能被人们的直觉所认知,然而其整体结构又过于复杂,难于用日常语言表达出来。那么,空间句法是研究不同尺度下不同空间之间的复杂联系和人们活动模式的相互关系。
比尔·希利尔认为建成环境决定论的错误在于它过分偏重了实体形态、局部空间质量以及个体行为,而完全忽视了参与社会活动的空间、空间复杂关系的整体性、社会经济活动的整体性以及其整体性对社会行为的影响,进而提出了自己的理论:空间构成这种物质行为具有抽象的社会逻辑,而抽象的社会结构又具有具象的物质空间属性。在此理论基础上,比尔·希利尔及其同事发现空间之间的关系与人的活动有良好的统计相关性,因此可以通过城市形态中空间之间的复杂关系来定量地预测人们活动的模式,给城市设计中的形态构成提供理性的合乎人日常活动的建议,从而创造人性化的城市形态。根据空间句法的理论和方法,从整体性的角度,城市空间形态可以用于预测交通流量,进而以此为基础分析预测特定城市形态下的行为模式、用地性质、犯罪模式、安全交通、土地价格、城市污染等社会、经济以及环境构成因素,因此空间形态本身的可持续发展将体现并影响城市社会、经济以及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或者说,空间作为人们组织社会运作的最基本方式,它的可持续发展本质上就是人们生活方式的可持续发展。
空间句法理论打破了传统的“建成环境决定论”,展示了如何通过分析建筑物内外的空间模式,来重新理解人类生存中社会与空间的互动关系,进而在建筑物与城市之中重新领悟形式和功能的相辅相成。
实践:UCL的“活力城市”项目
2007年,UCL在英国高等教育创新基金的支持下创建了“活力城市”项目。UCL的艾伦·佩恩教授、大卫·科布教授等是“活力城市”项目的首创者。该项目是政府、大学、有国际影响力的机构、私人机构在可持续发展领域合作的结果。
艾伦·佩恩指出,“活力城市”项目的目标是“如何让人们在他们生活的社区中创造新颖的、丰富社区文化的城市发展模式”。
他们提出“活力城市”要坚持5个可持续发展原则,即确保目前和子孙后代所需的自然环境不受损害;确保一个强大、健康和公正的社会;建设一个强大、稳定的可持续经济;积极促进有效的参与治理制度;确保科学的政策制定与实施。
通过27个旨在推动社区发展的子项目,寻求解决城市复杂问题的治理之道,这些项目涉及都市农业、建筑碳排放数据库、低碳家园建设、城市小区域人口模拟方法、城市旧区改造、城市布局的无形价值等。“活力城市”项目不仅仅局限于技术领域的城市研究、新技术与新方法推广项目,更强调提高城市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公众参与城市治理的能力。
“活力城市”项目在创建城市社区可持续发展方面作了诸多有益的尝试和探讨,尤其是在支持健康生活、创建和谐社会、鼓励低碳生活、促进公众参与城市社区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这一实践也充分展示了城市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密不可分的关系。以往城市规划偏重于建筑技术设计、空间技术学科和技术应用领域;而现在,城市规划学科越来越紧密地与经济社会发展相联系,城市规划与经济社会的联系越来越受到重视。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杨松 单位: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市情调研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