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上白大褂,意味着跨入社会精英阶层。但近年来“事情正在悄悄起变化”:高中生报读医学专业的热情在下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最近完成的一份“医学生职业认同度”调查显示:医患关系紧张、收入与付出不成正比、学习压力大等因素,正在消磨高中生的“学医热情”,以至于这些年来高考考生第一志愿报医学专业的呈下降趋势。这个现象恐怕需要引起有关各方的关注。
近年来,医疗方面的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除了看病难、看病贵等涉及民生方面的问题外,由于种种原因,在医疗过程中出现的医患矛盾往往都聚焦到医务人员身上。
当社会舆论的矛头指向整个医疗卫生行业时,医务工作者何尝不希望有良好的执业环境和可靠的工资保障。医务人员的工作强度之大、心理压力之重和工作环境之压抑,往往是我们这些业外人所难以想象的。比如,因工作的特殊性许多医生没有上班、下班时间之分,工作超过8小时;外科主刀医生手术一做就是几个、十几个小时,甚至通宵达旦。再如,往往一个护士要护理照顾很多病人,经常是忙得“脚丫子朝天”。笔者在某医院就医时就看到这样的情景:输液室里的护士来回穿梭、无片刻消停地为病人输液,且又须细心加谨慎不容出半点差错。有很多医生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节假日,手机要24小时待命,很少有时间陪伴家人。
大众传媒宣传的很多医生的事迹当然很感人,但也很让人揪心和不安。因为医生也和我们一样是凡人,大多并无过人的精力,却像“拼命三郎”一般夜以继日地奋战在医疗一线。且随着年岁的增长,医生们的健康状况也和我们大多数人一样今非昔比,在逐年走“下坡路”。因此,医务人员在治病救人的同时,不能忽视对自身健康的关注。
包括媒体、病人及家属在内的社会各方面,还是应该给医务工作者多一点信任与宽容,少一些埋怨和指责。医学是一门科学,因现在医疗技术水平的限制以及每个人个体的差异,医生从来就不可能包治百病,何况医学还有很多未知的领域。作为病人或其家属,都应该明白这个道理: 医生并不是包治百病的“神医”,对很多重症疾病,医生一时半会也拿不出“克敌制胜”的绝招可妙手回春。因此,医患之间的关系如何,不应该不分青红皂白地一味以治疗结果为衡量的标准和“试金石”。患者的病治得好,自然皆大欢喜;万一难以治愈,则也不应迁怒于已经尽了最大努力的医生。
总之,要让全社会形成尊重医生、崇尚医学、理解医疗的宽松和谐氛围,让医务工作者每天能从容地面对患者,有尊严且有足够的心理承受力去从事“治病救人”这一高尚的事业。惟其如此,才会有更多高中毕业生选择报考医学院,我们才能享受到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淼昕 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宣传部)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