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进行深入研究,发掘其强大生命力、把脉中国当前面临的各种问题并提出应对方案,是学术界的重大使命。近日,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举办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发展的制度基础”学术研讨会,来自国内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学者从政治学、国际关系学、法学等视角,围绕中国发展的制度建设、内外经验、权力配置等议题展开了讨论。
与会学者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上达成了广泛共识,并从多视角探讨了如何进一步发挥中国制度特有的优势资源。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王绍光认为,群众路线不仅是中国革命与建设取得巨大成功的法宝,更是未来制度建设的宝贵资源。在坚持群众路线的同时,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参与,形成中国特色民主制度。北京大学教授潘维认为,党建工作的一个重要成功经验就是为人民办实事、办“小事”。当前在新闻工作者中开展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就是群众观点、群众路线在新闻宣传工作中的实践。应将“走转改”活动推广到党政建设的各个领域。
国际关系领域的学者从国际体系与国内制度的互动角度提出,应沟通国内和国际,以发展、辩证、系统的视角来研究制度建设问题。复旦大学教授苏长和认为,中国自身的制度建设和中国对国际制度的“增量改进”,对未来世界秩序的形成有着重大影响。中国式的“增量改进”通过自身对既有国际制度的参与实践来引导其变革,同时立足外围和新兴国际制度建设,促进更多国家分享发展的成果,以渐进方式形成对现有不合理国际制度的改进和替代,或者推动既有不合理国际制度作主动变革。清华大学副教授赵可金认为,中国已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中国外交制度经验。中国外交的现代化要基于中国国情和中国制度特点,建立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外交体制和外交学。
此外,与会代表还围绕人大制度、政协制度、司法权配置、军事制度、预算管理制度、民族管理制度和社会组织管理制度等展开讨论。复旦大学教授林尚立提出,对于中国的成功发展,中国学者应该拥有“体制自觉”与“体制自信”的意识。(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本报记者 欧冶)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