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方法论基础问题研究值得重视
本报讯(记者莫斌)12月10—11日,第六届全国科学方法论学术讨论会在京举行。会议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技方法论专业委员会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人文学院联合主办。来自全国各科研院校的60多位学者,围绕 “30年来我国科技方法论研究的回顾”、“科技方法论研究的未来发展与展望”、“科学家的科学方法” 等主题展开了深入讨论。
与会学者提出,科学方法论学科的生命力和价值在于能向科学界提供方法论的启示;向知识界和普通大众输出信息,提高国民的科学素质;向哲学、科学史、科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输出信息,相互促进,以达到改变某些传统观念的效果。我国方法论学界在转向边缘或交叉领域研究的同时,仍需重视科学方法论的基础问题研究,并做出创造性的工作。
会议期间进行了科技方法论专业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人文学院教授张增一当选为新一届理事长。(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数据库对国关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报讯(记者冯黛梅)12月10日,“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最新进展与发展趋势(2011)”研讨会在清华大学举行。研讨会共讨论三个主题: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创新的总体评估,中国当前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和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前沿领域。
与会者强调,数据库对于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并对中国数据库的建设提出了建议。与会者指出,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在中国尚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繁荣局面,从历史制度的研究路径出发,从事实和经验入手,应该成为中国国际政治经济学未来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如何正确评估当前全球经济危机对国家权力关系的影响,将是国际政治经济学一个重要的研究议题。
此次会议由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和《国际政治科学》编辑部主办。(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诗人、作家柯岩辞世
本报讯(记者河阳)12月11日13时35分,冬日温暖的午后,著名诗人、作家柯岩安详地离开了她挚爱的世界,享年82岁。
1929年7月,柯岩出生于河南郑州。她17岁发表处女作,创作领域涉及儿童文学、诗歌、散文、报告文学、长篇小说及影视。她的作品豪放、清新、明丽,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和艺术魅力,深受广大读者欢迎,多部作品被译为英、法、德、俄、日、西班牙等文字。
柯岩长期从事青少年文学创作,关爱着青少年的成长。《帽子的秘密》、《汉堡港的变奏》、《周总理,你在哪里》、《宋庆龄的保姆》、《请允许》等20余篇文章入选学生教材。诗歌《周总理,你在哪里》影响了几代中国人。香港、新加坡的学生教材也选编有她的作品。长篇小说《寻找回来的世界》是反映“文革”后挽救失足青年的现实题材作品,被改编成同名电视剧,在当时引起强烈反响。
2011年5月27日,作为本报的热心读者,她在家中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诗人精力充沛,思维敏捷,爱憎分明。谈及理想、信念,她明亮的眸子里闪烁着青春的光彩。7月7日,本报发表长篇报道《从生活中走出的诗人——访著名作家、诗人柯岩》,引起读者热烈反响。
12月19日8时30分,柯岩送别仪式将在八宝山殡仪馆举行。(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江苏社科联提升学会智囊团作用
本报讯(记者查建国)12月13日,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大会——全省学会学术成果交流会在南京举行。江苏省委宣传部部务委员刘德海出席会议,江苏省社科联党组副书记汪兴国主持会议。
江苏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张颢瀚在讲话中表示,全省各级学会和社科工作者要围绕江苏“两个率先”的新进展新特点,及时挖掘率先发展、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的新探索新创造;积极开展学术活动和课题调研,打造重点学术平台,加强学术交流,推进学会的学科建设;积极推出重点课题研究,做各级党委、政府的智囊团和思想库;重视社科人才和学会骨干的培养,探索建立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和平台,造就一大批学术科研人才和学会骨干,把学会建设成社科人才高地。
江苏省社科联2011年度学会学术成果一等奖获得者、省政协学习委员会主任周毅之认为,“幸福软指数评价标准应是公民在自由、公正和进步的制度环境中自我价值的实现”。江苏省政协原秘书长刘立仁、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李良玉、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徐康宁和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郦波等五位省内知名专家学者发表了主旨演讲。(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