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作为一门近代学科的教育学,是应20世纪初兴办师范教育的需要而“引进”的。由于引进之初将诞生于西方工业化时代并已趋于成熟的教育学当做中国教育学的发展起点,使得近代中国的教育学呈现出“追随”西方教育学的“崇外”心态和“离根离土”的“舶来品”“胎记”。这一局面若不改变,中国的教育学在世界舞台上便毫无地位可言。
“生命·实践”教育学正是为创建中国教育学而作出的努力。它以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变革与发展为背景,以“新基础教育”的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为基础,以创造和重建适应当代中国教育需要的本土化教育学体系为目标,关注人的生命发展,重视实践在教育研究中的价值,显示出在当代世界教育理论和教育学派风起云涌过程中建设中国教育学的自觉担当。可以说,“生命·实践”教育学具有鲜明的中国立场,力图在世界舞台上发出中国教育学者自己的声音。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王枬 王昊宁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