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茅蓬里的家庭学堂
作者:cuicen   日期2011-12-16 15:08: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本文系《中国社会科学报》总第246期 独家报道 “走进“大秦岭”大型学术考察活动之一 寻找终南山隐士文化”文章之一

  早在2009年秋天,《华商报》记者江雪在题为“隐居终南读经书”的文章中这样描述:一对夫妇带着女儿在终南山中居住多年,用诵读经典的方式教育女儿,希望培养出他们心目中人格完整的现代“君子”。本报记者对文章中的主人公清逸(化名)居士进行了采访,在其隐居的终南山茅蓬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我们的话题基本围绕他对女儿西西的教育问题展开。对此,他充满信心:“我们不担心,都是别人在替我们担心。”

  诵读经典 培养独立人格

  清逸居士很健谈。对于为什么选择带孩子进山隐居这样“极端”的方式,他告诉记者,他有两个孩子,儿子较大,和别的孩子一样,从幼儿园到小学,然后上中学、大学。但儿子的成长没有达到预期,在对女儿西西的教育上,他们希望以自己的方式,培养人格完整的现代“君子”。“对孩子的培养每个人可以选择不同的方式,只是我们的选择和大多数人不同罢了,并非对现代教育体制不满,希望不要被误解。”他表示。

  对于孩子的早期教育,清逸居士显得很有心得。他认为启蒙教育非常重要。“童蒙养正,扶正性情”是中国传统教育倡导的重要思想之一,而引导孩子大量诵读传统经典,则可以帮助他从小就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从小开始通读、背诵重要诗文名篇,这种方法看似很笨,其实很巧。巧就巧在用力较省而收效较大,既提高了阅读和理解能力,又扩大了知识面,记忆能力和艺术感受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清逸居士一家进山隐居的6年里,西西的生活、学习一直很有规律。每天早晨6点起床,6点半开始读书,8点半可以休息一下,去山路上带着狗跑一圈,回来后吃早饭。饭后可以看看喜欢的书,像《西游记》、《三国演义》;或收听评书,如《岳飞传》、《水浒传》等。中午午休到两点,起来后开始写字或抄写英文。晚上画画,听妈妈讲《左传》、《说文解字》等。清逸居士讲,西西现在已能完整背诵“四书五经”等传统经典。在他看来,孩子少年时期读诵国学传统经典,有助于播下立志的种子。

  亲近自然 知行合一

  清逸居士夫妇之所以把孩子的学堂选在终南山,另外一个主要目的就是让孩子更好地亲近自然,发现自然的奥妙。山里没有电视,听收音机是西西最重要的娱乐方式,偶尔妈妈也会在电脑上给她放动画片。对于大人来说这样的生活都显枯燥,更别说是对不到10岁的孩子。西西最喜欢的还是玩,她期待着能和小伙伴们一起游戏。

  清逸居士并不认为自己的做法是对现有教育体制的抗争与逃避,也不是拿孩子做“实验”。在他的理解里,居住山林更适于对西西“格物”教育。

  对于孩子将来怎么融入社会的问题,他们告诉记者,西西无论是和来访的大人还是孩子,都可以很好地交流。平淡的山里生活让西西学会了和自然对话、独立思考,学会了宽容、忍让。“和同龄的孩子相比,西西比较豁达。别的孩子不让着她,她会让着别人。”他们认为这都是传统文化精髓熏陶的结果。

  对西西未来的发展,清逸居士夫妇已制定了完整的教育计划。在西西13岁之前,要完成所有的经典教育;13岁之后,计划带她周游世界,去认识社会、认识世界,验证从书上学过的东西。至于将来上不上大学并不重要,关键在于她是否建立了独立的人格,是否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在整个采访过程中,身着迷彩服的小西西不经意地出现在我们的视野范围,略显羞涩,临走时,她随爸爸送我们到门外,微笑着挥挥小手以示告别。

  不可否认,从小诵读传统文化经典,对孩子的成长确实大有裨益。清逸居士夫妇这样的做法可以说是对现行教育体制的一种抗争,也可以说一种探索。但笔者认为,如何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并融入现代教育,需认真思考。切不可走形式,更不能把糟粕当精华。脱离现代化教育内容,专门背诵“之乎者也”,孩子将来能否在社会立足,还很难说。(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本报记者 耿显家 文/图)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