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镇是著名的陕北古镇,位于绥德县城东北方向50公里,为绥德、佳县、米脂、吴堡四县交界处,东至黄河25公里,扼秦晋、控蒙夏,宋元以来一直是北方东西贸易线上最重要的中转集散地,被称为陕北的“旱码头”。
吉镇原来叫做“吉征店”,这个名字至迟在康熙中叶已经有了,后来的方志文献写作“吉徵奠”。传说很久以前有人在这里开设了一家颇具规模的骡马大店,取名“吉征店”,寓意吉祥喜庆。后来方言误读为“圪针店”,并附会说那家店原是开在一棵巨大的“圪针”上,因此才叫“圪针店”。无论如何,吉征店得名之由来显然与此地商业贸易活动有关。
吉镇的商业贸易在清末民初极为兴盛。据文献记载及老人们回忆,当时吉镇经营丝绸布匹、五金百货的大商行就有20多家,骡马大店13家,此外,饭馆、钱庄、当铺、小手工业应有尽有。这些商行店铺每天接待往来于甘肃口外、山西、京津地区及陕北各地的马帮驼队和过往客商,故而流传下来一句俗语:一天能走两省六州县,来来回回要歇圪针店。
吉镇因是交通要道和商贸集散地,所以村民来源较为复杂,有流亡的秦军士卒、逃难的西夏人、明代山西移民以及众多的行商坐贾、贩夫走卒,具有明显的移民村性质。
吉镇现有26姓,马、张、刘、冯为老户大姓,其中又以马姓人数最多,势力最大。近年来出土的一些墓志资料表明,吉镇的马家从清初落户以来,不断发展扩大,成为吉镇最主要的乡绅大族,在应对天灾人祸、发展教育、教化村民等方面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道路条件的改善,特别是吴堡黄河大桥的开通,吉镇逐渐失去了往日的繁华,成为了一个偏远的普通村镇。但是吉镇的历史反映着中国乡村社会的变迁轨迹,反映着历史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延续与断裂,值得我们进一步关注。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刘蓉 单位:延安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