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教育部公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的意见征求稿,其中增加了公示环节,赋予高校自主确定专业方向的自主权,还规定教育主管部门要对新专业毕业生进行专业评估,如果就业率过低将被要求调整或者暂停招生。(据《京华时报》10月29日)
在就业形势严峻的当下,笔者并不怀疑“就业率低的专业停止招生”规定的良好初衷。从理论上讲,停招就业率低的专业,能够缓解就业压力,保护学生利益。但鉴于就业形势的复杂性,在笔者看来,“停招就业率低的专业”是一把双刃剑,需谨慎操作才是。
其一,就业率本身就是一个不清晰的概念。因为如果是在机关企事业单位上班可以算做就业,那么,考研、自主创业是否亦可以算就业。另外,虽然相关部门多次表态要严肃查处就业率造假,但是,就业率造假早已是公开的“秘密”。来自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数据显示,2010年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0.7%,公众却普遍用脚投票。有网友就戏言:就业率应改称失业率。网友的调侃有些夸张,但是事实告诉我们:不少学生是“被就业”的。去年央视《焦点访谈》报道说,孝感学院以扣发毕业证和学位证相要挟,逼学生找单位盖章以抬高就业率。结果这个二本院校的就业率超过了90%,部分院系接近100%。尽管该校表示,将对实际就业率进行核查,给社会一个负责任的交代,但结果依旧不了了之。
现实的情况是,相关部门一方面对就业率造假“一票否决”,另一方面又加大就业状况在高校教学评估中的权重。就业率高低俨然成了衡量高校办学水平、决定专业去留的硬指标。何况,对外宣传就业率下降,学校的就业声誉也会受到影响,造成招生困难。这显然也不是学校希望看到的。因此,问题就在于,在生存重压下,学校是否会为提高就业率而走上其他的道路?
其二,大学之大,在于独立的大学精神,大学培养人才并非简单的市场行为,就业率是否是考评专业设置是否合理的唯一标准。如果一个民族只关注眼前利益,不注重基础学术研究,就谈不上什么科技创新,大学势必退化为产品加工厂。我们看到,一些基础学科的专业,如历史、考古、物理、哲学、数学、地理、中文、法律等专业的就业率可能暂时不理想,如果按照“就业率低就停招”的逻辑推算下去,是否基础专业都要停止招生?但问题恰恰在于,这些最为基础的专业是我们民族发展不竭动力的来源。其实,美国数学、物理等基础专业就业率也不高,但美国政府依然在国情咨文中要求加强大学基础教育。这点值得我们借鉴。
其三,就业难反映了就业市场结构失衡的矛盾。正如华南师范大学教授谌新民所言,“现在不是大学生太多了,而是我国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存在严重的失衡。由于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梯级转移的滞后,导致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从这个角度看,大学生就业不理想,并非全是专业设置不合理的错,还与产业结构配置不合理等有关。况且,就业供求关系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产业结构有一个不断调整的过程。今年就业不理想的专业,并不意味着明年、后年乃至以后仍然“滞销”。今年就业率较高的专业也不意味着来年依旧风景独好。如果专业设置唯就业率“马首是瞻”,大学专业岂不是成了变来变去的“变色龙”?
因此,缓解就业难,保护学生的利益,相关部门规定“就业率低专业停招”并不能一劳永逸。完善高校办学评估体系与就业率统计机制,加强社会监督,刹住“被就业”歪风,不躺在就业浮云上沾沾自喜;为毕业生营造真实、公正的就业环境;大学办学要有前瞻性,这些都很重要。(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胡艺)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