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十六国古墓现西安 彩绘陶俑千年如新
作者:cuicen   日期2011-12-07 14:08: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本报陕西讯(记者杨晓娟)2011年11月26日,西安市灞桥区洪庆街办王村一建筑工地在施工过程中发现一座古墓。令考古人员惊异的是,这座十六国时期的古墓葬没有被盗,保存十分完好,尤为珍贵的是,陶俑上的彩绘历经千余年竟鲜艳如初。

  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文博馆员郭永淇对本报记者说,此次发掘的古墓为长斜坡双室土洞墓,墓葬总深度约13米,属十六国时期规模较大的古墓,其前室和后室墓葬结构完整,均未曾被盗掘,出土了大量保存完好、色彩鲜艳、形象生动的彩绘陶俑,尤其是彩绘黑衣铠甲俑、彩绘白衣铠甲俑。这是近年来西安地区首次发现的十六国时期仪仗铠甲俑群,反映了当时少数民族政权的军事力量。同时出土的大量生活日用类陶器及彩绘陶鸡、陶猪、陶狗等动物俑,展现了十六国时期士族地主阶层的生产生活面貌,为研究十六国时期的丧葬习俗和社会文化生活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11月27日一早,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派专业技术人员前往工地现场开展考古发掘清理工作。据介绍,该工地在施工前已经作过文物勘探,由于古墓所处位置被大量垃圾覆盖没有办法勘探。经过一天的清理,对该墓有了初步的了解。这是十六国时期的一座长斜坡墓道双室土洞墓,南北向,由墓道、前室、过道、后室组成。长斜坡墓道与前室之间以甬道相连,甬道填土内发现一块铭文砖,上书四字,前三字可辨为“安定梁”。前后室平面均方形,前室边长3.4米,上部被破坏,高度不详,后室边长2.9米,前后室之间以过道相连,长0.8米。

  专家介绍,根据该座墓葬、出土随葬器物及这块铭文砖,可以初步推断这是一座十六国墓葬,墓主人姓梁,但其具体身份仍无法判断。十六国时期统治过陕西的少数民族政权有前赵、后赵、前秦、后秦和夏五个国家,其中前赵定都山西临汾,后赵定都河北邢台,前秦和后秦均定都陕西西安,夏定都陕西北部的统万城。出土的部分随葬品还未进行修复,考古专家将综合各种历史资料进一步研究,来推断墓主人的真实身份和具体时代。在当时战争频繁、社会动荡的时期,拥有如此多彩绘仪仗俑及铠甲俑的墓葬,专家推断墓主人是有一定级别的官员,地位比较尊贵。

  郭永淇说:“后室西半部放置墓主人棺木,墓主人尸骨腐朽成末已经不可辨,棺痕四周尚存排列有序的三组棺钉。棺木内随葬有铜带钩、青瓷唾盂等随葬品。后室东半部未发现随葬品。”

  前室经过清理出土有大量的随葬品,郭永淇告诉记者,彩绘俑如同刚刚绘好。这也是他第一次看到保存如此完好的彩绘俑。出土的器类主要有:陶器、瓷器、铜器、铁器等。

  陶器类主要随葬的是人物陶俑。有彩绘骑马鼓吹仪仗俑、彩绘白衣铠甲俑、彩绘黑衣铠甲俑、彩绘黑衣男立俑、彩绘十字髻女侍俑、彩绘女坐乐俑等。这些陶俑高约30厘米,面部表情十分清晰,眉峰、眼廓、鼻梁及鼻翅、口唇及其周围刻画生动。其中,白衣铠甲俑形象更为威武高大、制作更为精良。其他陶器类还包括彩绘陶猪、彩绘陶鸡等动物陶俑和陶罐(内存各种谷物)、陶碗、陶灯等生活类陶器。

  瓷器类仅在棺内发现有青瓷唾盂1件,可见当时瓷器十分珍贵。铜器类随葬品主要有铜釜、铜皮带、镂空铜牌饰等。铁器主要有铁剑、铁箭镞、铁棺钉等。(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