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中国需要72366座博物馆
作者:cuicen   日期2011-11-11 14:11: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本文系《中国社会科学报》总第236期 特别策划“文化大发展之路”文章之一

  要达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起码需要有43000多座博物馆,也就是在现有数量基础上增加21倍。中国博物馆应该伴随经济的发展、政府财政收入的增长、对民营博物馆兴办与私人捐赠政策的合理调整而继续快速发展。

  文化强国的实现需要有一些清晰明了的定量指标,公共文化设施的数量与国民人口数量的比例应该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在具有可比性的大国当中,美国在文化领域实力最强,世界排名前20名的高校有3/4在美国。美国目前不仅在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占据着学界高地,其博物馆、图书馆数量也笑傲世界博物馆与图书馆界。根据最新资料,美国现有16700座博物馆,图书馆的数量则10倍于博物馆。这即是说,美国平均17964人有一座博物馆。因此,拿美国作为我国实现文化强国目标的比较样本当无可争议。

  以美国的数字,按我国13亿人口计算,中国欲达到建成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博物馆的数量需有72366座。当然,美国的博物馆与人口比属于全球最高之列(法国更高,6500万人有约10000座博物馆)。其他文化大国,如英国人口6000万,有约2000座博物馆,平均每3万人一座。这样一来,我们就有了文化强国的临界指标之一:大体上说,2万—4万国民应拥有一座博物馆。

  目前中国的博物馆建设虽然成果丰硕,但离这个指标还相差甚远,这可能会使我们的头脑清醒一些,正如我们距发达国家的经济、社会指标还有相当距离一样,我国要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伟大目标任重道远。

  中国第一座博物馆诞生于1905年,至1949年的44年间只增加到21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我国博物馆建设随着国内社会经济与政治的起落,出现了两个飞跃发展期:一是1949—1965年,博物馆数量增长到三位数,达到214座,“文革”结束后的1978年达到349座。二是1979—2010年,博物馆数量增长到四位数,达到3029座。最近30年的发展呈现加速度,基数增大,惯性也加大,各地博物馆建设的速度越来越快,新馆开放仪式接踵而来。仅在“十一五”期间,我国平均每年新增百余座博物馆,其中不仅包括一批规模巨大、设备先进、观众人数众多的公立博物馆,而且包括大量的民营博物馆。这一巨大进步当然与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财政收入的增加、社会在进入小康之后对各种文化品日益增长的需求、政府对文化事业的重视以及文化政策的放开密切相关。

  由于最近30年各大中小城市建设均把博物馆配置为城市规划的重要公共文化空间,因此新博物馆如雨后春笋般成批出现,并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如后期经费问题、服务问题、展览形式与内容的质量问题、文物安全问题、观众的数量与安全问题等。有些业界人士于是忧虑我国博物馆事业是否有些超前了。这种想法有一定合理性,如果纵向比较,年增长百余座博物馆的进步的确惊人,一年超过解放前44年三倍多,达到新中国成立16年博物馆总数的约一半。然而,如果横向比较,我国目前平均634455人一座博物馆,这一比例数值和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同发达国家的同类指标的差距相比,未免过于不平衡。这即是说,要达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起码需要有43000多座博物馆,也就是在现有数量基础上增加21倍。这只是硬件的指标,队伍建设、管理水平等未包括其内。鉴于此,我国现阶段博物馆的数量不是多了,而是少了。我国仍然应在不断发展经济的同时,继续推动包括博物馆在内的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并在财政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继续坚持免费开放的政策。顺便说一句,我国虽然在博物馆数量上不及发达国家,但在公共参与的普及性、方便性上已达到或超过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准,这一点应该得到肯定与充分自信。

  博物馆是非营利事业单位,这是博物馆的公共教育性质所决定的,因此在世界各国,公立博物馆与民营博物馆都实行低票价或部分免费开放政策,博物馆开放运营经费由政府财政提供或由私人捐赠予以支持。因此,中国博物馆仍然应该伴随经济的发展、政府财政收入的增长、对民营博物馆兴办与私人捐赠政策的合理调整而继续快速发展。作为博物馆人,则应该在注重数量增长的同时,更加重视内在质量的提高,不仅多些,更要好些,为民族保存好自己的记忆凭证,向社会提供内容与形式统一的精品展览,向中外观众提供最优质的服务。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郭小凌 系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首都博物馆馆长)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