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十二五”重在落实大众文化权益
作者:cuicen   日期2011-11-11 14:05: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本文系《中国社会科学报》总第236期 特别策划“文化大发展之路”文章之一

  文化体制改革是继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之后又一次涉及全局性的深刻变革,既涉及经济基础又涉及上层建筑领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十二五”这一新时期,我国文化体制改革面临全新的国际国内环境,面对更为复杂的挑战。

  第一,近年世界文化的发展国际化倾向更加显著,各国更加重视提升文化竞争力,出现了文化跨区域合作,文化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水平更高,文化资本向新兴地区流动加快,数字新媒体技术渗入文化产业各领域,国际文化贸易市场争夺更加激烈等诸多趋势。因此,客观上要求中国也要进一步创新文化体制。

  第二,国内社会思想观念多元化、多样化更加明显,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发展更为迅猛,现实中要求有与发展更加适应、配套更加完善的文化体制。同时,我国面临着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文化创新等新的战略目标。国家在“十二五”规划首始年提出了文化创新的五大指向,即“显著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基本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明显提高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显著增强国际竞争力、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这都对我国下一步文化体制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三,中国目前文化的发展面临新形势下复杂的多重挑战,政府管理部门对文化事业和产业的管理职能有部分依然未理顺,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尚不能完全满足大众日益高涨的精神文化需求;文化产业发展过度依赖投资,社会资金进入文化产业的途径还不够顺畅;实力超强的大型文化企业数目较少;文化产业的国际化和国际文化贸易还存在较大空间。上述既是新形势下的新问题,也是新时期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创新的方向。

  2010年7月,国家基于对中国进一步开发开放形势的深刻思考与总体把握,提出了“十二五”新时期文化模式转变与体制创新的目标和任务。要实现国家在“十二五”新时期文化发展的战略目标,就要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文化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着力构建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首先,从稳步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微观改革,逐步走向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的宏观改革。即按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的指向,进一步稳步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和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进程,加快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其手段即是加快推进文化管理体制的改革。即参照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实施微观改革和宏观改革相互配合推进战略,推动文化体制改革获得实质性进展。我国自2003年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以来,一直将重点放在“事转企”的微观改革上,目前已取得全面突破性进展,应实施培育宏观文化市场环境的深层次改革,一方面破除转企后文化企业难以施展、遭遇发展瓶颈的问题,一方面逐步实现从计划体制到市场体制的文化发展方式的转变。

  其次,从加快推进文化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逐步走向构建和完善以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利为核心的、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环境的文化法制的制度建设。在新时期需要突破的是:按照“十七大”的战略部署,以落实大众“文化权利”的实质性举措,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基本文化制度”,全面调动广大民众创造文化的积极性,更加自觉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理想。

  最后,从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创新走向更加关注与文化体制改革相关的社会建设和社会体制的协同改革和创新,以及加快与文化体制改革相关的配套改革和政策创新。文化体制改革是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四大建设的目标之一,是从基本的经济发展走向更高层次的文化与社会共同发展的新阶段。新时期,文化体制改革需要超越“试点”阶段定向性的“配套政策”模式,代之以全国性、全局性的总体规划和全面的配套改革。新的发展阶段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是:在继续加强落实人民群众获得均等文化消费“权益”的同时,要更加关注人民大众的文化表达和生产的“权利”,使之得到抒发和发展。目前,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侧重于消费权益的基本性和均等性,随着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的大量完成,民众的文化消费权得以基本满足,文化表达权的实现则成为“十二五”新时期落实人民群众文化权利的重要任务。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王琳 系天津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