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主席的讲话有20多次提到“民族复兴”并就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出三个必须:必须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必须坚定不移高举爱国主义伟大旗帜;必须坚定不移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深入思考这“三个必须”,应该说,这是一次中华民族走向复兴而向全世界华人发出的号召,也是一次中华民族立足世界展示自身民族风范的价值观表白。
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当美国陷入次贷危机、欧洲陷入债务危机、一些世界主要经济国家陷入局部性经济危机时,中国的经济总量则跃居世界第二,“中国道路”、“中国经验”成为讨论的热点话题。
然而,中国的崛起并没有迎来西方和东亚一些国家的友好目光,却引来不少“黄祸论”、“威胁论”和“崩溃论”的猜疑和污蔑。英国撒切尔夫人就曾说过:即便中国在经济上崛起,充其量也只能成为一个物质生产大国,而在精神文化生产和创新乃至输出上还是一个小国,不能成为知识生产的大国,因为中国的知识体系不能参与世界知识体系的建构。撒切尔夫人的言论虽然是站在西方利益立场上来说的,但这值得我们警醒。
事实上,我们的经济振兴,并没有使自身拥有一个真正大国的形象,并没有摆脱“世界加工场”的形象;今日,我们经济总量的飞跃,也并非追求成为一个“金钱帝国”。经济发展、民族振兴必然要求我们的价值观随之振兴,随之展现。价值振兴应该是民族复兴的前奏,亦是民族振兴的表现。唯有价值的振兴,方能展示中华民族的世界观,呈现中华民族的“在世”立场和处世原则。向世界表白,就意味着让世界了解,消除世界对我们的可能误解,这是对世界负责,也是重塑大国形象的必由之路。
今天,我们该振兴怎样的中华文化,向世界展示怎样的价值观呢?根据价值学界的通识,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至少应包括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这五个要素的精神内涵值得我们深入挖掘。
价值振兴是一个历史过程,不是一朝一夕之事,需要我们长期的努力,它不像经济振兴那样立竿见影;价值振兴也是一个现实过程,其内涵不是随意的,而需要与现实的发展相关联,是在当下的实践活动中选择并展开的。因此,如何实现价值的振兴,这不是一个口号,也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近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主旨就是推动中华文化及其价值的振兴,其目的在于通过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依照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价值振兴首先是一个建立在经济社会发展基础之上的实践创新过程。中华民族的千年文化,其中所包含的价值思想是丰富多元的,它体现了不同时期不同阶级阶层的不同立场,在时代的变迁中不断增添新内涵,打上时代的烙印。其次,它是一个建立在经济社会发展基础上的文化传播过程。30多年的改革开放,使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是,为了使改革开放进一步推进和持续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需要借助经济发展而使文化“走出去”。如果说以往我国的开放政策是打开国门,引进先进的技术,采取“请进来”策略的话,那么,今天我们就应该借助经济发展的成就,抓住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进一步打开国门,采取“走出去”的策略,通过企业这个文化实体,技术这个文化载体,即借助企业投资、技术输出以及其他多种形式的文化交流,实现中华民族文化和价值的推广与传播,让世界了解中国,了解我们的文化,了解我们的价值观念,特别是了解体现民族之魂、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价值振兴是民族复兴的先导。中华民族文化和价值观走向世界,就能拓展世界其他国家对我们的了解,消除某些国家对我们的误解,打破某些国家对我们的诬陷,使中华民族的复兴不至于被误解为某种威胁,让世界知道中华民族的复兴在本质上就是一种世界和平力量的成长。中华民族曾经是、现在还是一个负责任的民族,中华民族的复兴也是任何其他力量所无法阻挠的,这本身就是中华民族价值理念的内在要求。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许斗斗 单位: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