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国际资讯
作者:cuicen   日期2011-11-11 10:29: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非智库论坛第一届会议举行

  本报讯(记者刘倩)10月27—28日,由浙江师范大学主办的中非智库论坛第一届会议在杭州、金华两地举行。来自中国和非洲,以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200余名代表与会。中国外交部副部长翟隽、加纳前总统罗林斯参加了开幕式。

  会议期间,与会学者、官员围绕“新世纪第二个十年的中非关系”这一主题,分别就非洲安全形势与中非在和平安全领域的合作、非洲金融投资环境与中非在金融投资领域的合作、中非人文交流与智库的作用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和交流,达成广泛共识,并形成了《第一届中非智库论坛宣言》。

  《宣言》指出,中非智库论坛应成为新形势下中非双方智库进行对话和交流的共享平台和固定机制。

  《宣言》强调,中非双方应加强合作,中国应该在非洲和平与安全建设中发挥更积极和主动的作用;中非双方金融机构应努力扶持中非中小企业的发展,增加非洲就业机会,促进非洲对华出口,让中非合作更好地实现互利双赢和惠及更多非洲民众。

  论坛闭幕式上,浙江师范大学成立了国内高校首家非洲翻译馆。

  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成立后,中非关系进入了一个全面、快速发展的时期。据悉,智库论坛已纳入中非合作论坛框架,并将作为中非民间对话的固定机制,轮流在中国和非洲举行。此次智库论坛正是中非合作论坛第八届高官会的配套活动。(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入世十年逐渐发挥导向作用

  本报讯(记者冯宇)2001年多哈回合贸易谈判启动以来,因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削减农业补贴额度、降低关税额度等很多具体问题上争执不下,各成员国间利益发生冲突,谈判一直裹足不前。曾任中国入世首席谈判代表的龙永图最近表示,多哈谈判的停滞使得很多国家对建立更加公平自由的国际贸易体系的热情慢慢消失。随着区域性、双边自由贸易协定越来越多,全球性的多边贸易体制有被架空的危险。

  龙永图的上述观点是在10月29日召开的“第十届WTO与中国学术年会”暨“中国入世十周年:中国的学习曲线”国际研讨会上发表的。此次会议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院与美国印第安纳大学中国政治与商务研究中心共同举办。

  与会者回顾了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十年来取得的瞩目成就。加入WTO以来,中国慢慢从观察者过渡到参与者,在多边贸易体系中逐渐发挥导向作用。比利时VBB律师事务所合伙人Phillipe De Baere认为,如今,中国正慢慢地参与到国际贸易规则的制定中。入世以来,中国主动向世贸组织提出8项诉讼,捍卫了9项被诉。但中国现在只是一个积极的成员国,而不是主要的成员国。

  “虽然中国已经进入WTO的核心决策圈,但影响力依然不足。”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办公室参赞王晓东在研讨会上表示,中国日益增长的影响力主要体现在规模庞大的国内市场,在软实力方面还有待加强。王晓东进一步强调,如果中国想要在世界贸易中取得更大优势,要提出适合自己发展的制度和规则,传达自己对国际贸易问题的意见和主张。(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斯坦福大学新中心关注贫困人口

  11月3日,斯坦福大学商学院宣布成立斯坦福发展中经济体创新研究中心(Stanford Institute for Innovation in Developing Economies),该研究中心将实施教研一体化,旨在发展创新途径以改善发展中国家的贫困现象。

  该研究中心未来的工作主要包括三个领域:主持跨学科研究以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管理、教育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水平;为学生以及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家、社会活动家和领袖提供培训,提高他们在面对贫困时的领导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深入贫困地区协助当地的企业家、管理者和领导开展创新工作。中心成立当天收到斯坦福大学校友的1.5亿美元的捐款,该笔款项将被用于中心资助学生前往贫困地区考察学习。(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王安丽)

  东北亚学者多视角探讨地区安全

  本报讯(记者刘潇潇)11月5—6日,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东亚研究中心举办了“2011东亚合作论坛”,来自中国、日本、韩国、蒙古、德国的学者从不同视角对东北亚地区安全格局的变化与特征以及该地区安全机制的构建进行了探讨。

  韩国汉阳大学讲座教授,驻日本、英国前大使罗钟一注意到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文化战略,他认为在国家间的安全机制中,除军事战略平衡、包括条约和组织在内的外交关系等硬件外,诸如人与人之间的文化管理、模糊或明确的共同价值观、共同身份感等软件也会产生重要影响。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陈健提出,俄罗斯在东北亚安全框架中的作用举足轻重,在研究中不应忽视俄罗斯的影响;欧洲,特别是德、法两国的经验值得借鉴;日本不应将中国视为敌人,对“邻居”的信任在安全机制中至关重要。延边大学东北亚研究院院长金强一阐述了东北亚各国政治博弈、经济合作的二元结构,提出中国需要吸取美国的教训,建立新的大国理念,而东亚是否能够成为世界新的中心还有待观察。(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美新著探寻亚裔美国人的政治行为模式

  近日,美国塞奇基金会发布新书《亚裔美国人的政治参与:新兴的组成力量和他们的政治身份》(Asian American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Emerging Constituents and Their Political Identities),翔实记录了亚裔美国人的政治行为模式。

  该书的调查数据来源于作者2008年对5000多名中国、印度、越南、韩国、菲律宾和日本裔的美国人作出的全国性调查,问题涉及包括投票、政治募捐、社区组织和政治抗议在内的各种政治行为。该书认为总体上亚裔美国人仍然被美国政治体系忽视,并探寻为什么社会经济地位的优势到目前为止并没有给他们带来更多的政治权力。

  文章指出,亚裔美国人中,美籍华人的平均受教育程度要高于美籍日本人,但是后者却在政治参与方面更积极;美籍越南人的受教育程度、收入、政治参与度都是最低的。此外,大多数亚裔美国人并没有特别青睐的党派,但是在少数有倾向性的选民中,支持民主党的人多于支持共和党的人。

  该书作者是Janelle Wong, S. Karthick Ramakrishnan, Taeku Lee, Jane Junn,以上几位学者分别来自南加州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河滨分校和伯克利分校。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张小溪)

  希腊赠书中山大学

  本报广东讯(记者武勇 通讯员蔡珊珊)11月3日,“希腊向中山大学图书馆捐赠图书协议签字仪式”在中山大学图书馆总馆举行。希腊副总理潘加洛斯、希腊驻华大使耶奥卡凯罗斯、中山大学校长许宁生等出席仪式。

  中山大学校长助理程焕文和希腊驻广州总领事卡其武斯代表双方签署了《希腊向中山大学图书馆捐赠图书协议》。根据协议,希腊驻广州总领事馆向中山大学图书馆先期捐赠希腊文化学术书籍一批,以后将不定期续赠希腊图书;中山大学图书馆将及时对图书进行编目上架,并给读者使用。此次捐赠的图书涵盖希腊历史、语言、文学、旅游、建筑、哲学、宗教等领域,共计222种,252册。

  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此次捐书行动的促成者之一林英说,希腊文化是一门世界性的学问,是西方文明的源头,其在哲学、文学等方面的诸多成就仍然是宝贵的精神财富。目前国内有关希腊的研究相对比较薄弱,主要集中在北方高校,此次捐书也使中山大学成为华南地区第一所为希腊学专设藏书区域的高校。(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