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等对话中构建当代形态的中国哲学
本报讯(记者莫斌)11月5—6日,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和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联合主办的主题为“西学东渐与马克思哲学的传入:第三届中哲、西哲、马哲专家论坛”在京召开。来自全国各高校哲学院系和科研院所的60余位专家学者莅会。会议围绕“中国道路:哲学的反思”、“中国哲学学者的历史使命与担当”、“哲学的未来与中国的未来”等议题展开讨论。
与会学者提出,打破学科壁垒,开展对话,融会中哲、西哲、马哲三大学科资源,面对当下的中国问题,建构当代形态的中国哲学,是中国哲学界面临的迫切任务。具体应从三个层面努力。一是在学术层面不断推进三大学科的研究,以实现各自理论水平的跃迁,在研究中深化对哲学问题的理解。二是在现实层面不断超越现有学科视野,关注重大现实问题,如对“中国道路”的理论探索,让哲学回归现实生活世界。三是在对话中促进研究者的平等交流及相互理解,推动研究者从各自的理论优势出发,对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作出回应。
据悉,“中哲、西哲、马哲专家论坛”已分别于2003年、2007年在桂林和深圳成功举办过两届。(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亚洲生产网络亟待高层统筹协调
本报讯 10月29—30日,第十届全国高校国际贸易学科协作组会议暨2011年中国国际贸易学科发展论坛在长沙举行。来自国内外130余所高校和杂志社的近350名专家学者围绕“全球生产网络、贸易发展与包容性增长”的主题展开交流。
与会者认为,亚洲工厂的内部依存度以及各经济体对亚洲的依存度较高,亚洲经济体紧密的生产网络已形成,任何动荡都可能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当前,亚洲生产网络缺乏高层管理统筹协调,没有明确方向,尚不能实现管理生产的一体化,致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均面临巨大挑战。
此外,有专家提出,过去十年间,我国通过积极引进资金和技术,发挥廉价劳动优势,并主要以贴牌加工生产贸易方式“赢”得了世界贸易大国的地位。未来十年,我国应顺应全球生产网络化新趋势和包容、可持续发展新要求,加快生产与贸易转型,树立知识产权意识,提升我国在国际贸易的竞争力,以高端产品赢得世界贸易大国地位。
此届会议由全国高校国际贸易学科协作组主办、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承办。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肖皓 许和连 祝树金)
新媒介塑造青年亚文化空间
本报讯(记者孙龙)11月5日,国内首次以“媒介与青年亚文化”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在京举办。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常务副院长王新清认为,新兴数字媒体不仅促成了青年形成更加多样的社群,也让社群内部的交流更加广泛,从而使得青年亚文化表现出新的特征。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尹鸿认为,青年亚文化在电子世界中被放大是有其合理性的,青年亚文化的存在代表着青年在社会化过程中自我释放、调整的一种方式。我们应尊重、包容青年人,并对他们进行理性的引导,培养他们追求历史真相的热情,教会他们尊重历史。
另有学者表示,新媒介技术对青年亚文化空间的构筑的意义自电子媒介时代以来越来越突出,这是因为新媒介技术的“时间层面”往往很薄弱,但在空间层面却呈现出越来越大的扩展性,这就为青年亚文化冲破主流文化的分割和包围提供了可能性,从而极大地拓展了青年亚文化表达和交流的空间。
此次研讨会由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文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文艺研究》杂志社联合主办。(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