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把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作为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任务,作为文化产品创作发展最主要的领域之一,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决定》明确提出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对巩固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重大问题研究、队伍建设、思想库建设、信息化建设等方面,都提出许多新举措。认真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这些重大要求和部署,对于在新的历史时期进一步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决定》深刻揭示了哲学社会科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阐明了哲学社会科学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可替代的作用,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使之更好发挥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要功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离不开自然科学的繁荣发展,同样也离不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把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作为重大而紧迫的任务进行谋划部署。颁布《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启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十六届中央政治局专门就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进行集体学习;党的十七大对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作出战略部署;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重大政策和措施。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又把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作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一项重要内容作出新的部署。这说明,随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入发展,我们党更加自觉地把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律,更加充分地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作用。
当前,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提供更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更深厚的智力支撑。具体地讲,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需要。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仅要有强大的经济,还要有先进的文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发达,才能真正显示出社会主义的巨大优越性。我们党历来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相互促进。正如胡锦涛同志指出的,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需要哲学社会科学不断提供丰富知识和发挥教化作用。《决定》提出:“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的进程。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为促进整个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发展,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二是深化改革开放、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决定》指出,“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当前,我国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思想观念都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文化制度,面临着许多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我国经济发展的人口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增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收入分配、就业、社会公平等问题非常重要,社会管理问题尤为突出,等等,回答和解决这些重大问题,需要哲学社会科学为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有力支撑。
三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需要。《决定》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最重要、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了它,社会主义文化才同封建传统文化、资本主义腐朽文化区别开来,才能够真正成为人类发展史上最先进的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需要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以深入的理论研究和丰富的知识贮备,为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全体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构筑中华民族不断前进的强大精神支柱,提供有力的思想理论支撑。
四是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掌握国际话语权的需要。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各种力量纵横捭阖,围绕综合国力、国际秩序、国际市场、地缘政治、发展模式、价值观念等的全方位竞争日趋激烈。我国的经济安全、金融安全、能源资源安全、领土领海安全等问题十分严峻。自2008年开始的国际金融危机至今仍未得到有效化解,美欧主权债务危机仍在持续。在这样的背景下,国际经济政治格局必将发生深刻变革,世界主要国家围绕赢得国际竞争新优势、增强国际话语权的较量更加激烈。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国际环境,以及不断出现的新的国际问题,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认真研究和回答,主动争取和掌握国际话语权和舆论主导权,为维护国家安全和核心利益提供有重要价值的研究成果和建议。
二、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
《决定》明确提出,“结合我国实际和时代特点,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这是党中央的一贯要求,也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总体目标。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加倍努力,形成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和厚重的民族精神,引领时代、高瞻远瞩,体系完备、科学严谨,博大精深、兼收并蓄的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
(一)巩固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决定》指出:“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坚定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指引人民推动社会进步、创造美好生活的科学理论。”《决定》还提出巩固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计划等许多重大任务。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认真贯彻落实这些部署,把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作为根本性、长期性的任务。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与学科建设,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与学科建设,加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基础理论研究与学科建设。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关键是掌握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正如胡锦涛同志指出的那样:“要深刻领会它的精神实质,善于运用它的立场、观点、方法去指导具体的社会科学研究及其学科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认真遵循这个要求,认真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不断提高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二)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建设
《决定》指出,坚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传统学科和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并重。这是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的基本原则。学科建设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基础性工作,需要认真研究学科建设面临的问题,加强哲学、经济学、政治学、国际政治和经济、法学、历史学、民族学、新闻学、人口学、社会学、文学、语言学、考古学等各学科的研究和建设。把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紧密结合起来,以应用研究促进基础研究,以基础研究带动应用研究。要按照巩固、调整、发展的方针,加强传统学科建设,使之增强活力,适应时代发展。积极扶持新兴、交叉学科,使之成为哲学社会科学新的生长点,带动哲学社会科学的更新发展。推进哲学社会科学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交叉渗透。
(三)紧密结合我国实际和时代特点
当代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充分反映当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最高成就、最新成果,符合时代精神,走在时代前列;要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中心任务,为建设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体现社会公平正义、造福中国人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撑和广泛的认同基础;要深深扎根于中华文明沃土,富有浓厚民族气息,形成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风格和话语体系。要与本国国情和实际相结合,吸收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在实践中进行新的理论创造,努力建设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的哲学社会科学。
(四)坚持以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
《决定》明确要求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坚持以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加强对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研究”。落实这项要求,就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紧紧围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深入研究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完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科学发展,民主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分配及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深入研究国际重大理论、重大战略、重大事件和热点焦点问题,不断推出高质量研究成果,为党和国家决策提供及时有效的对策建议。《决定》还明确提出“建设一批具有专业优势的思想库”。这是鼓励和支持哲学社会科学界更好发挥现实作用的一项重要举措,必须切实加以落实。
(五)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
《决定》强调,“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并明确提出“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这是中央关于哲学社会科学政策的一个重要亮点。中央强调,要大力推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体系的建设,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紧密结合新的实践不断创新,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哲学社会科学界要积极行动起来,把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作为构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的重要载体和平台。推进学科体系创新,就要遵循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发展规律,优化学科结构,坚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传统学科和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并重。推动学术观点创新,就要从当前客观实际出发,提出有科学依据、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原创性学术观点。推动科研方法创新,就要广泛吸收借鉴先进的研究方法,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尤其要加强对信息技术等先进手段的运用。《决定》还提出“加强哲学社会科学信息化建设”,“建设一批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和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重要任务。这些部署的落实,将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提供更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六)着力推出优秀成果
《决定》明确要求:“着力推出代表国家水准、具有世界影响、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优秀成果。”这是检验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水平的根本标准。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能力和成果,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出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分量、思维成熟程度和对人类社会探索的广度深度。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以先进的理论为指导,准确把握当今世界发展趋势,深刻认识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善于在实践中创新理论,服务社会。《决定》提出,重点扶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研究项目。这是推出优秀成果的重要部署。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还要走出去,进一步扩大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要面向国外系统翻译、出版和介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高水平研究成果和精品力作。
三、新时期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基本要求
《决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肩负的使命和任务更加艰巨,也应有更大的作为。在新的历史时期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应紧紧围绕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要求。
第一,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决定》指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这也是哲学社会科学界坚持正确科研方向、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服务的正确的道路。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自觉地把学术研究活动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去,以高度的学术自信,为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而不懈努力。要用先进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引领文化建设,用优秀的研究成果引领理论创新,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动文化创造,切实担负起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任。
第二,必须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决定》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哲学社会科学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领域,作为党的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必须把研究、阐释、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根本任务,深刻总结实践发展经验,通过创造性的研究,通过铸造信仰、创新理论、传播知识、弘扬正气,为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作出重要贡献。
第三,必须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决定》突出强调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这是我们党长期以来加强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身体力行,牢固树立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牢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神圣职责,自觉地把自己的学术研究同国家和人民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努力成为服务国家、造福人民的学问家。要充分发扬学术民主,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提倡不同学术观点、不同风格学派相互切磋、平等讨论,努力营造积极健康、宽松和谐的学术环境。
第四,必须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我们党在历史上形成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熏陶和培育了一代又一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毛泽东同志论述哲学解放的任务时就指出:“让哲学从哲学家的课堂上和书本里解放出来,变为群众手里的尖锐武器。”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同志也都明确要求理论工作者要始终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胡锦涛同志指出:“理论研究只有同社会发展的要求、丰富多彩的生活和人民群众的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影响力,才能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决定》强调文化工作者要“把学术探索和艺术创作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之中”。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按照中央要求,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真正把学术理论成果转化为服务国家、造福人民的重要工具。
第五,必须加强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这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关键。要按照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要求,努力造就一批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立足中国、面向世界、学贯中西的思想家和理论家,造就一批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的学科带头人,造就一批年富力强、政治和业务素质良好、锐意进取的青年理论骨干。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大批的理论人才和文化人才,需要一支宏大的哲学社会科学队伍。要注重哲学社会科学知识普及人才的培养,让哲学社会科学走进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真正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完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选拔和管理机制,紧紧抓住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3个环节,形成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良好机制和环境。
毛泽东同志曾指出:“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今天,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我们也必然会迎来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认清形势,抓住机遇,明确使命,锐意进取,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本文原刊于《人民日报》2011年11月1日第5版)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