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众的欧盟观趋理性
本报讯(记者霍文琦)10月30日,中国人民大学和欧盟科研机构联合发布的“中国人看欧盟”项目调查结果显示,在受访人群中有74%和78%的中国人对欧盟和欧盟民众表示有好感,但仅有不到10%的受访者知道欧盟有27个成员国。有关中国与相关国家、地区之间的友好程度的调查数据显示,排名最高的是中俄关系,中欧、中美、中日关系紧随其后。对于中欧关系,42%的受访者认为现阶段关系良好,36%的受访者持中立态度;46%和16%的受访者对中欧关系的前景表示“谨慎乐观”和“非常乐观”。
对于上述调查结果,同济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研究院执行院长王义桅认为,中国人对欧盟的认识主要受历史记忆、现实处境和未来诉求三个维度的影响。清华大学政治学系主任张小劲认为,该调查显示出中国公民对待国际事务的态度进一步走向理性化和多元化,对欧盟有积极评价,也有客观批评,不再是简单的感性认识。
据介绍,上述结论是项目组在对北京、上海、广州、成都、西安和南宁6个城市的3000名18—70岁城市居民进行抽样调查的基础上得出的。项目组成员由英国、德国、荷兰、中国的社会科学家组成。(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2060年欧洲老龄人口将达30%
欧洲议会近日在一场会议中发布了题为“应对老龄化的巨大挑战:新欧洲研究日程”的研究报告。报告预计,到2060年,欧洲65岁以上人口占比将从2010年的17%上升至30%,其中80岁以上的人数将由5%上涨至12%。
报告负责人、谢菲尔德大学社会政策和社会老年学教授 Alan Walker指出,欧洲是世界上老龄化问题最严重的区域,其问题可追溯至150年前。除老龄人口数量激增外,劳动力市场和媒体将持续出现结构性滞后问题。人们要用可塑性和多样性的晚年生活取代过去旧的模式,因为晚年生活也是生活的一部分。他说,我们应“积极地变老”。
这一项目聚集了欧洲14个国家、24个合作机构以及700多位参与者,集合了欧洲老龄化研究领域最顶尖的学者,并与来自其他专业的学者进行跨学科合作。此外,普通老人也参与了这个项目。项目组希望结合科学研究和社会政策,以应对未来10年欧洲人口老龄化危机的巨大挑战。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张小溪)
热岛效应非全球变暖最大元凶
近年来,人们对于城市热岛效应究竟给全球变暖带来多大影响一直争论不休。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和温室效应相比,城市热岛效应对全球变暖所带来的影响只是很小的一部分。
研究人员是在对2005—2025年的全球气温建立模型分析后得出以上结论的。结果发现,自工业革命以来,导致全球变暖的因素仅有2%和城市热岛效应有关,另有79%是由温室气体的排放导致,剩下的源自炭黑(black carbon)。但此次研究小组的负责人Mark Z. Jacobson教授同时强调,虽然城市热岛效应并非导致全球变暖的最大元凶,但努力降低城市热岛效应对于延缓全球温度继续升高仍然十分重要。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王安丽)
中日须营造良好“国民感情”
本报讯(通讯员李硕)10月26日,日本驻中国特命全权大使丹羽宇一郎在日本驻华大使馆新闻文化中心作题为“中日关系、中日经济”的讲演时表示,两国人民应增加真正的面对面交流,特别是要加强年轻人之间的交流,这对于促进中日关系、营造良好的“国民感情”十分重要。
对于中日经济之间的关系,丹羽提出,中国现在的经济增长状况相当于日本1973—1990年的经济增长期,短期内创造了许多重大经济成果,但随着经济发展平缓期的到来,中国经济增长也将面临许多问题。同时,他表示,通过互利互惠,在不远的将来,中日两国经济必将迈上崭新的台阶。
丹羽宇一郎是日本著名实业家,曾担任过日本邮政股份公司董事长,赴任后,他致力于促进草根阶层交流,增加国民互信;促进高层互访,建立有一说一的信赖关系,曾在多个场合将中日关系比作“不能离婚的夫妻”。
此次演讲会由中国中日关系史学会和日本驻华大使馆联合举办。(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菲主流中学设汉语选修课
本报讯(记者郭潇雅 通讯员王亚昌)10月26日,首届菲律宾全国主流中学汉语教学研讨会在菲律宾红溪礼示大学孔子学院开幕。中国驻菲律宾大使馆文化参赞陈永山出席开幕式并讲话,菲律宾教育部部长助理杰西·马特奥、红溪礼示大学校长约瑟夫·红溪礼示以及菲律宾国内80多所高校校长、中文教学部主任等200多人与会。
会上,陈永山充分肯定了汉语在菲律宾主流中学推广中所取得的成绩,并感谢菲律宾教育部为汉语教学在主流中学的开展所作的努力。他表示,此次研讨会为菲律宾主流学校进一步推广汉语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具有积极意义,中国驻菲律宾大使馆将一如既往地提供支持和帮助。杰西·马特奥说,很多菲律宾人都有中国血统,汉语是他们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而学习汉语也为菲律宾青少年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会议期间,菲律宾教育部与红溪礼示大学孔子学院签订了菲律宾教育部“特殊语言项目之汉语教学项目”合作协议。汉语将作为外语选修课程陆续在菲律宾主流中学开设,菲律宾本土师资培训项目也将进一步展开。(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三亚国际洪堡学者大会召开
在经济全球化语境下,语言、文化和环境保护也面临全球化问题。在语言学习和文化融合方面,人们需要合理解决异质文化间的冲突。近日,在2011三亚国际洪堡学者大会上,来自德国洪堡基金会、德国语言研究院、国际日耳曼协会、早稻田大学和北京外国语大学、同济大学、华东政法大学的国内外大学和科研机构的4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会议主题“语言、文化与环保”展开讨论。
东京早稻田大学教授施费勒认为,跨文化之“跨”只强调朝向一个方向,而“间”强调从各种方向而来的不同要素的交互会合,“文化间”的概念比“跨文化”更为合适。德国沃芬碧透奥古斯丁图书馆教授施密斯说,从中国文字的产生和历史看,汉语文字体系有文化、政治和礼仪方面的意义,包含了美学意义和符号文化。
浙江大学教授范捷平论述了在国际化语境下中国德语学科的改造。他认为,从自觉的民族文化主体意识出发,以“去殖民化”的视角培养跨文化创新人才,应成为当今德语学科发展和建设的重要立场和出发点。
此次会议由海南大学三亚学院、联邦德国汉堡基金会主办,联邦德国德古意特基金会协办。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王圣)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