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史研究再出发
本报讯(记者雷家琼 通讯员冯帆)近日,“政治变迁与区域社会:纪念辛亥革命暨保路运动1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成都举行。会议由四川博物院、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共同主办。来自海内外的70余位专家学者以辛亥革命为中心,重点讨论了保路运动与四川社会、中央政策与地方利益、社会精英与普通大众、传统文化与现代化进程等问题,进一步揭示了辛亥革命这场重大社会变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会议所讨论的问题既有四川地方社会与辛亥革命的关系,也有辛亥革命与海外社会的关系;既探讨了辛亥革命的社会经济层面,也探讨了它对文化变迁的作用;既考察了技术变革与辛亥革命的关系,又拉长时段考察了有关辛亥革命的历史记忆。与会学者普遍肯定辛亥革命史研究在现阶段取得的成果,并就如何进一步深入开垦这片学术沃土展开富有学理的讨论。有学者认为,辛亥革命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有待于学者的独立思考,要厘清史料,保持学术的严谨;另有学者指出,史学界应就目前辛亥革命研究的方法与成果进行反思,不能仅针对辛亥革命本身作探讨。(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时代呼唤有深度有内涵的作品
本报陕西讯(记者耿显家 朱羿)近日,由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省作家协会陕西文学院和陕西省作家协会散文创作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的“首届中国当代散文写作研讨会”在陕西师范大学举行,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陈忠实等作家、评论家、学者50余人参加了研讨会。
此次研讨会围绕中国文学传统与当代散文写作、中国当代散文作家及其作品专题研究和中国当代散文的其他相关问题三个主题进行了讨论。有学者对中国当代散文写作现状表示担忧,认为当代中国文坛没有能够和“五四”作家们媲美的散文大家。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朱鸿认为,中国当代散文写作出现“膨胀”繁盛且文体流变有趣,而时代更呼唤着一些有深度有内涵的作品出现。西安日报社高级编辑郭兴文提倡散文写作应兼容并蓄,反抗散文写作的虚假化和模式化。西安音乐学院教授仵埂强调,散文应该讲究文体的纯粹性,作家应该注重文化的积累。(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