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中国没有“美学”只有“乐学”——评《中国古代美学(乐学)形态论》
作者:cuicen   日期2011-11-07 13:58: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大体来说,西方哲学主要是以科学认识论为主轴的哲学,所以西方美学主要是认识论的美学。而中国哲学的主流属于诗性智慧的“心性哲学”,其特质是“礼—乐”精神,“礼”构成中国心性的道德形上学,“乐”构成中国心性的艺术哲学,即中国式的美学。“礼”“乐”合璧,即为中国的“人生艺术化”(道德之艺术化/艺术之道德化)。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中国古代美学(乐学)形态论》(劳承万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一书提出了中国只有对应于中国心性哲学的天人一体、礼乐交融的“乐( lè )学”(儒家主入世心性之“人乐”,道家主出世心性之“天乐”,佛家主“极乐”)的观点,并从中国哲学的特点出发,试图重新建构中国美学的学科形态。

  作者认为,近百年来中国美学研究在思路、方法上误入歧途,忽视了中西美学在学科形态上的根本区别,“在西方哲学美学的意义上,中国没有什么‘美学’可言”,至于我们近百年来的所谓中国现代美学,应称为“西方认识论美学在中国”。如果说,西方美学重在对“美感”的哲学研究,那么,中国美学则重在对“乐心”的沉思。因此,中国没有美感的概念,只有与美感大致相对应的“乐心/乐意”的概念。此外,西方有明确的主客体“审美”关系,是一种智思的产物,而在古代中国,人与物都被统辖在心性关系中,所以中国无法生出西方式的“审美”关系。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吴高泉 作者单位:广州大学俗文化研究中心)

  ……查看更多内容请订阅《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