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 高校大有作为
作者:cuicen   日期2011-12-02 14:56: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编者按: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深刻地体现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境界和文明素质。我们党和国家历来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提出了新要求、新任务。日前,全国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作出批示。本报特约部分高等学校党委书记、校长,就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发表意见。

  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主阵地、示范区和辐射源,高校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主力军,应当在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中积极作为、主动作为。

  创新思想观念,是实现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前提。《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坚持以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加强对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研究”。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展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时,要有强烈的现实意识、问题意识、实践意识,不能闭门造车、自说自话、自娱自乐,不能把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搞成脱离实际的空中楼阁。知识分子要始终坚守哲学社会科学的人文道德情怀,要有“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落半句空”的学术道德,要紧紧围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认真研究各种热点、难点、疑点、焦点问题,不断推出高质量研究成果,为党和国家决策提供对策建议。

  创新内容方法,是实现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关键。《决定》指出,要“结合我国实际和时代特点,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繁荣兴盛。要产生对人类文明有重大贡献的大学问,就必须在内容和方法两个方面进行创新。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拓宽研究视野,深入研究既有知识未曾涉及和涉及不深的领域。特别重要的是,遵循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发展规律,推进学科体系创新,优化学科结构,坚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传统学科和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并重。

  创新体制机制,是实现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保障。一是完善人才队伍建设体制机制。重点是要把握好“高原”与“高峰”的辩证关系。也就是说既要提高学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形成各尽其才、各展所长的人才高原,又要努力造就立足中国、面向世界、学贯中西的学科带头人和学问大家,构建起高原宽广、高峰并峙的人才队伍建设局面,形成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机制和环境。二是完善成果应用转化机制。要鼓励哲学社会科学科研团队和工作者多与地方、企业联系,鼓励专业技术人员主动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加强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促进产、学、研、用的结合。尤其是像四川师范大学这样地处西部的高校,要立足西部、服务地方,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智力优势和人才优势,当好思想库和智囊团。三是完善科研组织管理机制。要搭建科学的管理平台,积极组织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形成结构合理、互补互促的团队,加强目标管理;发挥好各种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的作用,以重点研究基地为平台,以重大项目为龙头,改善研究条件,形成学科优势,组织联合攻关,为优秀成果的产生提供源源不断的自动力、拉动力和推动力。(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四川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高林远)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