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术测定埃及最古老岩画 本报记者独家采访比利时考古学家
本报讯(记者张春海)近日,比利时皇家艺术和历史博物馆学者Dirk Huyge与耶鲁大学埃及学研究所主任John Coleman Darnell等组成的团队,使用一项名为光释光测年(OSL)的新技术,测定一处发现于尼罗河东岸的岩画距今大约1.5万年。据此,该组岩画可能是埃及乃至北非最为古老的岩画。这一时间测定结果将在12月发表于《古物》杂志冬季号。
岩画遗址位于夸尔塔村(Qurta)附近,距上埃及的埃德福镇约40公里,由加拿大考古学家在上世纪60年代首次发现。2005年,比利时考古团队重新确定其位置,这一再发现在2007年的《古物》上发表。2008年,Dirk Huyge领导的跨学科团队在夸尔塔村附近的遗址发现了一些被掩埋的部分岩画岩壁。
这组岩画由敲击、雕刻而成,具有自然主义风格,描绘了野牛和其他野生动物的形象。根据其题材、技术和风格等内在特性以及风化程度等推定,同时考虑考古与地貌环境,这组岩画产生于晚更新世,确切而言为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2.3万—1.1万年)。故而,发现于法国拉卡拉斯洞窟和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窟的欧洲史前岩画与它们产生的时期相近。
比利时根特大学矿物学及岩石学实验室,采用光释光测年技术对覆盖在岩画上的部分被风吹带来的沉积物进行测定。这种技术能够测定被埋的沉积物颗粒的最后一次见光距今已有多长时间,并且提供确定沉积物和堆积物存在时间的方法。在此基础上,研究者确定这组岩画有1.5万年的历史。这是该组岩画出自晚更新世的有力证据。
在John Coleman Darnell的帮助下,本报记者采访了Dirk Huyge。他说,研究者认为夸尔塔村岩画和埃及其他的晚更新世的岩画一直在主题和风格上都与欧洲马格德林晚期相同。但是,考虑远距离的文化影响或者跨文化的交流还为时过早。夸尔塔村的岩画与欧洲石器时代的艺术相像,这将对已有的考古认识带来一系列挑战。他们还认为,夸尔塔村发现的岩画不会是一个孤立现象,类似考古发现将在北非沿海地区广泛出现。
John Coleman Darnell对这项发现评论道:“发现于夸尔塔村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岩画表明,欧洲晚更新世的著名岩画并非孤立现象。这一发现使北非地区跻身于现存最早的艺术传统之列,而且这种传统的地理分布比先前认识到的更加广泛。”(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英女王高等教育年度奖揭晓
当地时间11月24日晚间,英国女王高等教育年度奖(Queen’s Anniversary Prizes for Higher and Further Education)获奖名单揭晓,21所高等院校获此殊荣。该奖项自1994年起每两年颁发一次,特别授予在英国有突出贡献的高等院校,是该领域最高等级的国家奖。颁奖典礼将于明年2月在白金汉宫举行,届时女王将亲自颁奖。
此次获奖的院校中,有5所是因环境问题的应用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普利茅斯大学、圣安德鲁斯大学、萨里大学、牛津大学和布鲁内尔大学;3所是在医学研究方面作出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利兹大学、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和伦敦大学学院。运营此奖项的英国王室年度纪念主管机构主席Kieran Poynter发表评论说,在教育财政紧缩的压力之下,仍有一些高等院校在科研工作的深度和广度方面取得了许多突破,这是对英国高等教育的鼓舞。(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王安丽)
西方城市化模式未必适合中国
本报讯(记者郭潇雅)11月25日,由苏州大学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发起、举办的“空间理论、城市问题与爱德华·索亚城市思想国际学术讨论会”在苏州大学召开。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爱德华·索亚(Edward W. Soja)专程与会,并以“区域城市化”为主题发表了主旨演讲。
爱德华·索亚认为,城市化经历了城镇化、大都市化再到区域城镇化三个阶段,区域城镇化是当代世界城市化的主要趋势。在从大都市化向区域城镇化的转换过程中,人们遭遇了诸多问题和困境。他强调城市与空间的优先性,主张空间本体论,反对用后城市化、后工业化、后资本化来描述当代社会。
针对当下中国也在经历的城镇化、大都市化、区域城镇化问题,爱德华·索亚认为,中国需要注意与区域城镇化相伴的利益不平等、空间不正义等问题,运用区域概念、社会空间辩证法寻找有效的应对方法。西方的城市化模式不一定适用于中国,中国应该探索自己的城镇化、区域城镇化新模式。(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首届世界青年低碳论坛在京召开 世界青年行动 助力德班会议
本报讯(记者褚国飞)11月24日,由中国人民大学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研究所和英国爱丁堡大学等联合举办的2011首届世界青年低碳论坛在京召开。论坛上,来自韩国、布隆迪、奥地利、巴西、以色列等9个国家的50位青年大学生呼吁,11月28日在南非德班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17),要坚持把全球升温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作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政策的目标;要坚持按照《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的基本原则,建立后京都时代全球性气候管理制度。青年大学生向南非德班会议发去倡议书。
联合国亚太经社会东亚东北亚办公室吴羽佳重点谈了如何在大学推广低碳行动。他说,校园可以被视为一个“小城市”,对环境有重要的影响。此外,大学担负着帮助建立低碳社会的责任。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周珂提出,在气候变化问题上要注意多元化;应该从各国情况出发,确定重点;在治理问题上,眼光要放远一些,方法要丰富多样。来自以色列的青年学生Idan Meirovitch说,《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都是通过长时间谈判达成的,要珍惜这一来之不易的成果,不急于建立新机制,同时要努力丰富《京都议定书》。(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