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突破“伦理绑架” 开拓舆论空间
作者:cuicen   日期2011-11-30 09:20: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当前我国海外利益获得蓬勃发展,尤其在与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双边合作中取得了非凡成就。但也正是在这些地方特别是在非洲的成就,深深刺痛了若干老牌国家,被认为动了它们的“奶酪”,于是各类批评乃至谩骂汹涌而至。面对这些罔顾事实有失偏颇的批评,我们作出了大量有力反驳,澄清了一些事实,也正视了一些问题。

  但总体看来,我们尚未最终扭转舆论上的被动局面。究其原因,一方面,这类批评首先占据伦理制高点,迫使中国遭遇“伦理绑架”的危险,比如批评中国开发资源破坏了当地环境,或者强势企业造成当地破产与失业,对此我们无法断然否定说中国没有资源需求,没有对当地环境造成不利影响,或者否定说中国企业没有给当地带来任何竞争压力,相反,我们只能小心修正这样的批评,缩减夸张的部分,补缀蓄意忽略的部分;另一方面,则是我们缺少主动出击,遭遇批评才予以反驳,消极地逢招拆招,在舆论上的声音总不是那么响亮。笔者认为,应当确立中国的伦理制高点,主动倡导公共伦理行动,为海外利益发展营造更健康的舆论环境。在此提出两项建议。

  发布《合作、援助与当地发展进程》年度报告

  发展伦理是中国最有力的道义武器,生命权是所有人权当中的第一权利,摆脱贫困获得基本温饱的最有效途径就是推动经济与社会发展。在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行动中,最早提前实现“2015年贫困人口减半”目标的是中国,年度报告统计的10个地区中,率先实现目标的是东亚与东南亚,成绩佼佼者所依赖的正是卓越的发展成就。时至今日,贫困人口的重灾区在撒哈拉以南非洲,为解决该地区贫困问题,发达国家一直实施官方发展援助(ODA),据统计,50年来(1960—2009)援助额高达3747亿美元,但至今该地区尚有超过一半的人口处于日均1.25美元的贫困线以下。究其原因,发达国家对非援助一直强调良治、透明度、结构调整、自由人权价值等,但就是不强调经济发展,不保护经济发展,甚至在破坏发展!这就是全部问题的最终症结。

  对此,中国予以彻底改变,中国走向海外固然为了自身发展,但同时强调对象国与地区的发展,比如大力投入当地基础建设,如铁路、公路、水利、电力、通信等,设立专项基金推动中国中小企业走向亚非拉地区,从建筑、电子、服装到零售等各个行业,通过刺激与示范效应,带动当地发展。

  强调发展将是中国的伦理制高点,发展对于亚非拉地区的首要意义不容否认。对比历史,对比若干发达国家,我们可以清晰呈现中国对外援助与合作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如果循此思路,凝聚政治学、经济学与社会学等学科力量,拟定若干指标,对照测量援助合作与当地发展的相互关联,创始并发布《合作、援助与当地发展进程》年度报告,则能以明确数据有力论证中国走向海外的正面意义;如果进一步扩大,综合测量中国、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大国在对亚非拉地区的合作援助中的贡献,并与发达国家的做法进行对比,则将使这一报告更加公开、全面,且更具公信力。

  组建“走出去”海外协会

  当前中国企业与公民广泛走向海外,但缺乏统一协调与管理,甚至在某国的中国公民具体人数都不能掌握,这非常不利于海外公民保护,也不利于以伦理与法律为考量,指导并约束企业与公民在海外的经营与行为,减少失范行为以避免国际舆论攻击。因此,我们倡议组建“走出去”海外协会或者类似非政府机构,以伦理为基本考量,统一若干行动。现阶段,我国驻外使领馆承担了部分此类功能,但由企业与个人组建的海外协会将以公共的身份出现,官方色彩更少,在伦理行动方面更有说服力,也更有公信力。对外它将代表所在地的所有中国公民与企业,一方面加强对公民与企业的统计工作,及时反馈各类信息;另一方面可以加强协调,指导与当地交往的注意事项,约束各类不当行为;此外,还可以通过统一的名义,开展各类公益活动,包括教育、卫生、人道主义援助等。这样统一行动的好处在于,所有在伦理考量上得分的行动将归之于全体中国企业与公民,若干遭遇批评的失范行为将由此公共组织出面追究至个人,为事发后的危机管理提供更灵活空间。

  简而言之,为营造更有利的海外利益发展环境,我们需要充分占据发展伦理这一道义制高点,公开倡议伦理行动,开拓更大的舆论空间。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熊文驰 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伦理与国际事务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