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中国企业与民众进入非洲,中国在非洲的经济利益渐趋显现。然而,非洲国家因政治变动而带来的动荡此起彼伏,世界大国因争夺非洲资源而导致的局面错综复杂。因之,中国在非洲所遭遇的困难日益增多,所面对的挑战愈加严峻。中国当如何保护中国在非洲的利益,乃是亟须思考的问题。从长远来看,保护中国在非洲的利益与中非双方的制度建设密切相关,取决于中国综合实力的发展;从短期来看,在于中国与非洲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本文主要从保护经济利益着手,来看中国应对之策。
建立企业联系制度
中国在非洲有众多中小型企业,这些企业大多数是民营企业,它们无法像国有企业一样,可以相对容易地通过中非发展基金等渠道融资,提升发展能力。然而,这些企业在非洲分布极为广泛,对非洲社会有较大的影响。它们不仅构成中国在非洲利益的真实存在,也是中国在非洲利益保护最薄弱的环节,对其支持本身即为保护中国在非洲的利益。所以应加大对中小企业支持的力度,拓宽对民营企业的支持渠道。
中小型企业不但从业人员多、分布范围广,而且与政府联系较少。但是这些企业往往是突发事件的受害者,一旦有紧急情况,它们则难以应对。加强对涉非企业的引导,建立企业联系制度,以增强涉非企业应对危机的能力。通过企业联系制度,企业之间可建立常态化机制性联系,共享安全等方面的信息。不仅如此,我驻外使领馆亦应与企业建立经常联系,尤其是对许多中小型企业应予以足够的关注。因此,建立相应成熟的联系机制,将有助于各涉非企业更好地度过危机。
建立跨国合作平台 升级产业布局
经贸合作区乃中国在非企业之安全绿洲。在经贸合作区,应极力推动三方合作模式,让非洲、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的企业均可通过此安全平台组织生产及其他经贸活动。通过合作区,中方建设、三方参与,将利益相关方纳入平台,将有力遏制有损合作的行为,进而分散中国在非投资的风险。不仅如此,经贸合作区模式还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中国受贸易壁垒的影响。在非洲经贸合作区的企业,足可北眺欧陆、西及美洲,而不必将市场局限在非洲。如此一来,即可减少对当地民族企业的冲击,进而弱化当地社会对中国可能形成的恐惧和不满。
同时,应改变原有的以工程承包为主的合作模式,升级产业布局。以基础设施为主的工程承包是中国与非洲诸多国家合作的典型模式。然而,此类合作不但利润空间十分有限,而且容易受突发事件的影响。中国应充分利用既有国际经济秩序在非洲国家的资本市场拓展,利用各种金融手段在非洲相关国家关键领域发挥影响,从而可在危机开始时从容撤出,而在危机结束时顺利回归。
加强与非洲区域、次区域组织合作
非洲大多数国家较为弱小,单一国家势单力薄,经济分散落后。因此,非洲国家比较重视集体的力量和区域合作,希望通过区域一体化摆脱非洲在国际体系中被边缘化的困境。在未来若干年,强调非洲整体战略利益、非洲集体安全与多边合作将成为非洲对外政策的主要形态,非洲政治生态与外交体系将变得更加复杂,非洲区域组织、次区域组织将成为非洲对外关系的重要载体。近年来,非盟、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等非洲区域组织和次区域组织在非洲政治、经济、安全和对外关系方面的作用日益明显。因而,制定对非战略与政策,提升中国在非洲的影响力与战略地位,保护中国在非洲的利益,不仅要从国家对国家层面审视中非关系,同时还须与非洲区域组织、次区域组织加强联系与合作。
加强民间交往
同时,应加强与非洲国家的民间交往,以引导非洲民众及社会了解、认同中国文化及中国人的价值逻辑。通常我们注重与非洲国家政府层面的交往,即便组织一些所谓民间交流活动,实际上仍带有浓厚的官方色彩。在未来的中非民间交流中,我们应向非洲提供更多的间接支持。通过资金、技术、设备等方式对非洲主流媒体提供支持;支持非政府组织开展活动;继续支持中非智库、学者交流;完善孔子学院建设,支持非洲高校开设中文系,支持在非洲高等学校和研究机构设立中国研究中心等。(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周术情 单位: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