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的历史时期,进一步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对于推动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提高国民文化素质、增强国家软实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结合我国实际和时代特点,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具体到这个目标的落实上,我认为主要有三方面。
一是要处理好特殊性与一般性、本土性与国际性的关系。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有它的特殊性,必须从中国社会实际出发,研究中国的问题,解决中国的问题。但是这些特殊性的研究同样具有世界的一般性,正如中国解决好自己的经济发展问题,保持在金融危机中逆浪而上,同时还要解决社会稳定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难题,具有特殊性,但又是具有世界性意义的。它们的解决可以给世界各国的发展以启示。这种研究具有鲜明的本土特色即中国特色,但同时也是具有国际性的。因此将研究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问题放到整个世界发展的大环境大背景下去研究,就能使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具有国际性。
二是要处理好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关系。当前,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开展国家急需的战略性研究等应用对策研究方面强调得比较多,似乎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自身的价值。但是我们要注意到,真正的创新的突破点,往往又都是在基础研究方面。要真正形成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同样少不了基础问题研究的创新与突破。
三是要营造更好的学术氛围与环境,提高人才队伍的素质和质量。营造氛围与环境,主要是为研究者提供自由、宽松的学术氛围与环境。现在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队伍,主体已逐渐向50岁以下的中青年转移,他们当中很多人从海外学成归国,外语能力强、研究方法新,有着极大的发展潜力,只要我们采取得力的培养与支持措施,必定会使这支队伍的素质变得更好、更强。
在深入推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过程中,我认为应该重点关注以下几个基本方面。首先是要坚持以创新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只有坚持创新,才能保证研究的质量;只有坚持创新,才能实现真正的繁荣,而不是泡沫式的虚假繁荣;只有坚持创新,才能既在国内领先、也可在国际上领先,实现文化“走出去”;只有坚持创新,才能使高校的哲学社会科学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重要的支撑。
其次是重视研究多元文化与主流价值观的关系,为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出贡献。在多元文化交锋交流交融日益频繁的今天,我们应以包容大度的气概去对待多元文化。多元文化中也有给主流价值观提供积极因素和启发的地方,研究多元文化可以为主流价值观的建立提供更多的应对策略,甚至还要容纳并接纳多元文化中的积极因素,以保证主流价值观更强的活力。
再次是要立足于文化“走出去”战略,在文化输出以及文化留根方面作出更大的贡献。有了创新和质量,文化才可更好的“走出去”,要充分发挥高校在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的作用,积极为中国文化经典的翻译作出系统的安排。鉴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海外移民变得越来越多,如何在海外华侨华人社会中实行文化留根工程,也成为不得不重视的问题,尤其是对海外新移民的下一代,怎样进行有效的华文教育和中国文化教育,高校应积极参与并有所作为。(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暨南大学党委书记 蒋述卓)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