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和繁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不能走“全盘西化”的道路,也不能固守过去的东西,照搬和因循守旧都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要探讨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推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的规律性,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好人才,才能真正把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和相关高等教育工作提高到新的阶段,也才有可能逐步形成既有自己特色、特点,外界又能“听得懂”、“听得进去”的中国话语体系。
如何认识和把握新的历史条件下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的规律性。一是要认识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两个社会基本面的变化对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全局性影响。随着整个社会经济水准的提升、资源配置方式的变化,社会对哲学社会科学功能的要求变化了,研究主体、资金来源、资助方式、检验成果的角度都在日益多样化。然而,我们目前对这些正在发生的变化并没有真正做到心中有数,需要不断进行摸索。
二是要把握在社会结构发生巨大变迁情况下推动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的规律性。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是给各个阶级阶层阅读和欣赏的,说到底是解决人的问题的。改革之前和转型初期,哲学社会科学,特别是其中属于意识形态工作和普及的部分,主要面对的是工人和农民,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的社会成员是大多数,人们的收入普遍比较低;发展至今天,我国社会结构不仅已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而且成人识字率已超过94%,高等教育正走向大众化阶段,中高收入者的比例也在持续提高,社会流动增加,网络成为社会科学成果传播的重要载体之一。这些变化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尤其是对它的意识形态功能的要求、对科普的要求,也自然会发生深刻变化,但我们还不很适应,甚至还没有坦然面对由此引起的变化。比如,现实生活中出现很多新事物,我们大家也很支持新事物,但我们是在用很多比较“老”的词汇、概念和表述方式来表达,与不断发展着的社会很不协调。如何把社会生活的结构性变化与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协调起来,寻找其中带有规律性的东西,是我们面临的一个现实任务。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高等院校如何做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其实也有很多规律性的问题需要探讨。比如如何处理好目前大学的四大职能的关系,特别是如何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与自然科学队伍构成状况不同,社会科学队伍主要集中在大学,成果80%以上出在大学。这就对高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哲学社会科学教师一定要认真总结经验,深入分析国内外社会生活基本面所发生的重大变化,理解自身的重大责任,适应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的实际需求,努力把本职工作做好。(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南开大学副校长 朱光磊)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